国内首个海上油田群岸电应用项目投产

2021-10-18

近日,渤海海域秦皇岛32-6、曹妃甸11-1油田群岸电应用示范项目(以下简称“岸电项目”)全面投产,这是我国首个海上油田群岸电应用项目,也是世界海上油田交流输电电压最高、规模最大的岸电项目。

业内认为,传统的海上油田“自发电模式”能耗大,将陆上电力通过海底电缆输送至海上油田平台,可为海上油田降碳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传统供电模式掣肘企业发展

渤海油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2021年将实现原油产量3000万吨。该油田现有发电机组145台,装机容量近130万千瓦,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用电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海上油田平台在勘探和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能耗。据悉,海上平台设备几乎每个作业过程都需要消耗电力,一直以来,全球海洋油气开发通常都利用油田开发的伴生天然气或原油自发电供平台使用。

与陆地发电设备相比,由于受海上平台地理位置和空间限制,海上发电机组布置分散,单台发电机的装机容量小,发电效率偏低,能耗约为岸上大机组的2-3倍,既不利于节能减排,其供电稳定性也远不如陆上电网。

“这些海上平台发电机的能源效率和可靠性无法与陆上电网支持的发电机相比。海上燃气发电机是为满足峰值需求而设计,因此通常在部分负载条件下运行,燃料发电效率较低。”业内人士表示。

此外,海上发电机组的运营成本很高,还需要额外的人员和专业知识,以适应空间有限的平台环境。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和油气产业低碳转型意识增强,油气行业面临着降碳、提高能源效率和电气化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