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数据显示,多因素搅局钢铁贸易

2023-12-28

在国内市场供大于求、海外市场供应回落、出口报价高于国内市场的推动下,今年中国钢材出口大幅增长。海关数据显示,前11个月,中国出口钢材8265.8万吨,同比增长35.6%;海关数据显示,进口钢材698.0万吨,同比下降29.2%。

海关数据显示,对于钢铁进出口形势,上海钢联分析师张晨宇日前在2024年Mysteel国际钢铁市场交流会上重点谈及了钢材半成品的贸易格局。“全球钢坯贸易正逐渐形成新的格局。”张晨宇表示,近年来,地缘冲突引发传统钢坯供应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发生变化,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的钢材进出口造成影响。

海关数据显示,就中国市场而言,2023年,中国钢坯出口量大幅增加,进口需求显著减少,中国成为钢坯净出口国。虽然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中国进口钢坯的趋势料将长期存在,但随着国内钢材供应矛盾的加剧和东南亚等地对出口限制的增加,后期中国钢坯进口增量仍将面临较大阻力。在出口方面,当下,相关制裁将使俄罗斯钢坯出口受限加重,或间接促进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的钢坯出口。张晨宇同时表示,从整体看,2024年的全球钢坯贸易流可能逐渐减缓。全球钢铁产业整体衰退,全球粗钢产量预计下降20%,作为钢材半成品的钢坯贸易也会受到影响。此外,发展中国家减碳和碳市场发展对钢材半成品贸易也会产生抑制。

地缘政治影响的不只是钢坯贸易。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市场调研部副主任刘彪认为,受“绿色”与“市场导向”双重门槛制约,钢铁贸易摩擦将衍生出更多的形式、覆盖更广的产品领域。

欧美的贸易保护措施就在不断加码。上海钢联分析师张湘表示,美国的贸易保护措施提升了其钢铁产业集中度和产能利用率,但因头部钢企处于垄断地位,掌控定价权,使得下游用钢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竞争力减弱。同时,在钢铁进口配额实施的背景下,欧盟本土钢价仍高于进口价格,也反映出欧洲钢材生产力有所减弱。

海关数据显示,面对复杂的贸易形势,刘彪表示,中国钢铁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开新的增长空间。其间,有关部门与相关企业、行业协会等需要通力合作、积极应对,通过鼓励高端产品出口,以及开展基础研究、高端产品划分及税则号细分等方式来增强中国高端钢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上海钢联分析师李天歌也提到,未来中国钢企海外产能建设或将面临一定阻力。

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推动下,东盟国家成为中国钢企开展产能合作的重点区域。但东南亚钢铁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东盟长材产能利用率为47.3%、板材产能利用率为42.0%,显示其钢铁行业已呈现产能过剩的态势。对此,部分国家已经采取行动。如马来西亚投资、贸易和工业部颁布的钢铁投资暂停令已自8月15日起生效,为期两年。此外,越南政府基于环保考量对钢铁投资的审查趋严,钢厂取得扩产许可的难度加大。

李天歌认为,从中期来看,考虑到部分新增产能落地或有滞后,东盟的板材供应在一定程度上仍将依赖东亚市场,且中国板材产量存在增量空间,出口会呈现较强韧性。但长期来看,随着东盟板材自给率的稳步提升,其对板材的进口依赖度将显著降低。未来,东盟钢材半成品和长材的优势地位将进一步巩固,亦将进一步挤占中国的出口份额。

展望后市,刘彪表示,短期内,中国钢铁贸易运行或继续呈现进口资源量低价高、出口资源竞争力凸显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