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2-21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在国际贸易结算的各个环节中发生的资金融通和信贷活动。根据《巴塞尔协议》的定义,贸易融资是指以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和应收款为基础的短期结构融资。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围绕国际结算各环节向进出口商品提供便利资金的总称。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融资困难,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银行制度方面的原因以及政府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原因。
我国经营出口小企业数量众多,但经营规模普遍较小、资金实力有限、整体效益欠佳、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信息不透明、缺乏必要的抵押物等原因,导致企业信用状况差、融资能力差。同时,在贸易经营过程中也存在着投机性经营,如某一时期某一商品内外差价较大时,国内贸易商争相进口。如新闻纸,纸浆,化纤,钢材,糖,成品油等,一旦国内市场价格下跌,无法收回货款,银行资金将面临风险,使传统贸易融资出现障碍。
而新型国际贸易金融衍生品的利率通常较高,使得小微企业难以获得此类融资;而小微企业出口受规模限制,一般单笔进出口业务规模较小,且交易费率较高,使企业难以承受。比如办理保理业务,保理费约约为1%,企业往往在增加成本和降低风险之间徘徊。此外,随着国际贸易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日渐萎缩,衍生金融产品的高费率成为其推广的绊脚石,加之附加值低、知名品牌少更是我国小微企业进出口产品的短腿所在,在人民币升值情况下,产业短腿带来的弊端日益凸显,也不利于小微企业进行国际贸易融资。
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仍沿用多年形成的传统交易方式,对出口风险的认识仍停留在对非信用证业务的控制层面,忽视了对进口商信用的调查,从而加剧了企业收款风险。根据商务部的一项调查,中国只有11%的进出口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信用监管体系,其中93%的企业都有外资背景。许多国内企业并不了解海外负债的风险与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债务的追讨会越来越困难。目前,恶意欺诈在我国海外拖欠案件中已占66%。同时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等外部保险机构规避风险的中小企业并不多,直接影响到我国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
我国小微企业涉足外贸领域时间较短,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业务人员,缺乏对国际贸易风险的正确估计,缺乏对国际贸易融资知识的了解,如何灵活运用融资手段吸引国外客户并完成交易,这些都制约了中小企业成功开展国际贸易融资。
缺乏合适的抵押品,融资困难
大多数小微企业的土地属非有偿占用,没有设定抵押条件,也没有质押物或凭证,企业机器设备虽然可以作抵押,但抵押率低,且成本高、手续繁琐、时效性差,与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不符。如果担保得不到落实,银行就不能授予其融资额度。小微企业为了解决担保问题,往往多问几家企业互保,这样不但保证能力有限,而且也给企业长期经营埋下隐患。因此,小企业的生命周期比较短,银行也不愿意承担风险,形成了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