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5-24
外媒报道汇总显示,全球1—2月份贸易流量同比出现了小幅上升。而中国3月份的对外贸易也出现了同比反弹,国际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5.5%,带动一季度进出口总值增长4.8%(以人民币计算,下同)。从上述意义而言,中国对外贸易的恢复,或对全球贸易流量恢复增长提供进一步的助力。需要明确的是,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国,在国际供应端的地位岿然不动。但东亚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正在深化。
这种变化在中国第一季度的贸易数据变化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一方面是在一季度出口增速达到8.4%的情况下,对东盟出口增长28%。另一方面,我国对欧盟和对美国的出口则分别增长0.2%以及下降10.4%。这一变化已经显著说明了我国的国际贸易出口市场正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之间取得新的平衡。但在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发达国家对华需求的下降。过去数年中美贸易政策上的波动,美国提出了“友岸外包”“近岸外包”,跨国公司为规避风险而采取“中国+1”策略,这些因素导致部分产业链从中国大陆向东南亚转移。中国对东盟出口的上升,是因为东盟在中美之间扮演了一个产业链中介的角色。美国增加了对东盟终端产品的需求,而东盟则需要中国大量中间产品。
东亚国际贸易的传统格局是韩日出口高端产品,中国出口中低端产品,三国同时进口大量大宗商品和初级产品。东盟出口产品则包括大宗商品和一部分初级产品。但目前这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格局正在改变。传统贸易大国的韩国和日本从2022年迄今已连续出现了贸易逆差。其中原因,既有发达国家需求端的萎缩,也有国际竞争的改变。中国出口产品中的高端产品,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以及锂电池在近年来具备越来越大的竞争优势,逐渐实现“弯道超车”。韩日对外出口产品中的拳头产品,即汽车和船舶不复领先。而另一拳头产品,即包括ICT产品在内的数字产品,也因为其不得不加入美国对华高科技产品管制行列而逐渐丧失了中国这个最有活力的市场。
中国与东盟在国际贸易上的耦合在近年来的强化,使东盟在价值链上的位置得以提升,加上中国在高端产品上的影响力大增,韩日则有边缘化的趋势。尽管发达国家市场对韩日基本不设限,但两国必须正视并解决贸易逆差问题,否则其国际竞争力难以维持。从这个意义而言,韩日在近年来成为《全面和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CPTPP)成员国、加入“印太经济框架”(IPEF),在中国之外寻找更多合作伙伴,未尝不是一种路径选择。但面对中国不断发展成熟的市场,是否意味着错过了一次重要的东亚经济一体化机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