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3-21
2023年伊始,我国外贸航运就迎来了“当头一棒”!包括上海、天津、宁波等重要港口处遍地堆积着如山的空集装箱,甚至上海港还因装不下将部分箱体堆至太仓,据悉约有80%的集装箱遭闲置,而这主要是因为自2021年起,全球经济发展趋于疲软,导致外贸订单大幅减少。
如此外贸境况使得很多江浙、珠三角一带的工厂都无法如期开工,航运雇主们哀声怨道:“没有订单,怎么让工人们上班!”为了减少损失,他们只能裁员减薪,甚至还有公司因接不到订单而濒临停业,由此也造成国内将近35万岗位流失。有人不禁要问:外贸订单都去哪了?未来中国的外贸业又该何去何从呢?
空箱堆积成山、外贸订单缩水原因为何?
根据国际在线集装箱物流平台Container xChange的统计数据,仅上海一处,20~40英尺集装箱的CAx(箱体可用指数)在过去连续七周内均保持在0.6以上,最高时达0.66,通常来说,入港集装箱数量的警戒线为CAx=0.5,越是高于这个指数说明空箱堆积情况越是严重。
这背后的一大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最大外贸客户、美国对华的制造业订单需求在持续下降,据CNBC供应链数据指出,自去年11月起我国对美出口订单累计减少约40%,接近腰斩,原本年底西方会有圣诞节、万圣节带来购物需求,相应用品也有超一半由华出口,难道是欧美本土消费需求减少了?
实际上,其需求并非萎缩,恰恰相反,对比2021年同期还增长了5561亿贸易额。从美近几年的制造业布局中我们或能找出答案:自2008年起,西方开始以各种限制手段阻碍中国对外发展,尤其是对于华为等高新科技企业实施制裁、孤立等行为,与之同时又以高薪补贴呼吁本土企业回国建厂,仅2021年就有48家企业迁厂回美。
此外,另有多家美企选择了将工厂迁至劳动力、土地成本更加低廉的印度以及东南亚地区,如今印度已取代中国、成为欧美最大的外贸交易国,再加上加拿大、墨西哥等国提供给美完善的制造产业链支持,才导致我国外贸领域自去年开始就出现供应链受阻、外需走弱等境况。
转变“中国智造”迫在眉睫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着丰富物产资源和劳动力,这些先天优势使得全球大多数日用品、中低端工业产品都源自中国制造,此前我国企业生产的货物除了满足国内市场外,还有很多可以出口至美欧换取外汇,但如今美欧能做到自产自销,对此人民日报发文警示:在寒冬面前,我们需要抛弃一切幻想。
人民日报对此曾特地发文呼吁:抛弃一切幻想,坚持自主研发!如果面对如此打压我们的制造业就一蹶不振的话,显然就中了他人圈套,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带来的是挑战,也是机遇。既然底端产业的出口贸易路线走不通,那尽快实现产能升级、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发展也就成为我们下一步更该关心的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早自两年前开始,我国的高新制造产业欣欣向荣,比如人工智能领域就已拿到超20万项授权专利;在AI技术领域华为在研发、产能方面都有着突出表现;而在关乎民生的生物科技领域也有“莱特维键”类抑老辅酶技术实现了临床突破,预计将带来千亿远期市场营收。
之所以如此看好,是因为“莱特维键”相关研究事关无数中老年群体的健康生命品质,在其2013年被哈佛医学院发现之初,就获证实可为生物体的皮肤、毛发、运动能力等老衰表征带来正向回拉,令机体存活期增加约30%。
在全球老龄化加剧的当下,欧美各国凭借“莱特维键”类技术拿捏住国内年老群体的健康需求,以单克两万的天价肆意收割我国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直到中科院、川大等学府加入到这一领域研究,历经数年攻克产能难题,其国产同名迭代品才得以削减超95%成本,不仅在国内京东引起不俗的反响,同样经由天貓收获数万忠实的拥趸,也让国产技术终于扳回一局。
打破“依赖进口”魔咒,机遇与挑战并存
若想稳住国际经济地位,进出口贸易占比非常重要,虽然如今美欧的外贸订单已经大幅减少,但亚非拉等国前来询价的却在增多,多增加其他的出口渠道,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归是利大于弊。
不可否认,外贸订单大量流失确实对我国造成了很大影响,首当其冲就是失去了几十万就业岗位,但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此类“阵痛”也是在所难免,对此我们更要迎难而上,因为它不仅关乎到百万外贸人的生产问题,更联系着每个国民,毕竟一家外贸企业倒闭关门了,势必也将影响到周边配套设施的营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