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1-08
从2023年5月,北京首趟“本地报关、全国通关”的中欧班列顺利开通,到2023年11月,石家庄、天津关区共发行中欧班列1200列,京津冀区域便捷通关和跨境陆运通道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开放型陆港枢纽和京津冀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打造更进一步。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商务、口岸、海关建立健全联动工作机制,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口岸营商环境协同发展取得积极成效,通关便利化全方位推进,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协调发展持续向前。2023年前10个月,京津冀地区实现国际贸易进出口4.12万亿元,同比增长1.1%,规模占同期全国外贸的12%。
在推进机制、政策协同的同时,京津冀还推动监管协同,积极推进“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改革试点,完善“直提”“直装”联动运作机制,打造协同发展“快车道”。2023年1—11月,北京企业在天津港“直提”“直装”率分别达到25.83%和18.20%;河北企业在天津港“直提”“直装”率分别达到23.72%和18.82%。目前,“直提”“直装”模式已适用于全部进出口集装箱货物,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进口货物提箱用时由原先1~2天压缩至最短1.5小时,出口货物集港预期由5天压缩至1~2天,服务区域发展的效能持续增强。
不仅如此,三地还建立了京津冀海关保通保畅协调工作机制,强化跨关区通关疑难问题、应急事件快速响应和协同处置,确定257家重点企业实现三关互认,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建立进出口鲜活易腐农食产品属地查检绿色通道、联合推广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模式,进一步提升口岸验放速度,提高通关效率。
目前,京津冀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实现用户体系互认,三地企业可使用标准版账号登录京津冀任何一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使用三地特色功能。天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与天津港物流信息系统实现对接合作,目前已共享11个进出口关键节点信息,并应用相关信息为企业提供港口物流动态查询服务。
在港口服务模式创新和空港协同发展方面,三地也展开了积极探索。目前,天津港完善内陆服务网络,已在京津冀地区设立40余个直营店和加盟店,在北京CBD设立“京津协同港口服务中心”;畅通天津港雄安绿色通道,做强天津港雄安新区服务中心。河北港口集团在京津冀地区设立14个内陆港、在北京平谷马坊成立唐山港平谷内陆港、在北京首发物流枢纽成立曹妃甸港北京首发内陆港。首都机场集团发布8个类别60余项货运区服务质量标准,对作业环节进行全面规范。首都机场、大兴机场形成“双枢纽”空港格局,滨海机场、正定机场形成优势互补,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研究编制《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方案》,推动与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相适应的”三地四场”机场体系建设,打造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
京津冀不仅积极推动跨境贸易营商环境一体化,还协同推进自贸试验区跨境贸易便利化。三地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着力打造高水平、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未经联网核查的进口医疗器械风险防控京津冀协同新模式”增强医疗器械入境验证有效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智能监管新模式”提高风险防控水平。为更好推动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发挥政策叠加优势,石家庄海关推出“21+22+12”具体举措,支持产业链绿色开放发展,保障供应链安全稳定;北京海关出台“26+27+22”政策体系,推动“保税+电商”“保税+检疫”“保税+仓储”等“保税+”模式,持续营造北京“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天津海关围绕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形成了包含柴油发动机、智能扫地机器人等23个品类的产品清单及试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