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加速深耕“一带一路”,山东前三季对沿线进出口1.68万亿元

2025-10-30

  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向纵深推进,“中国制造”正以技术创新为内核、政策便利为支撑,持续拓展沿线市场。近日,在青岛大港海关监管下,卡拉罗(中国)传动系统有限公司一批价值21.5万元的挖掘机后桥顺利通关,即将发往土耳其——这一细节,正是中国高端制造融入“一带一路”产业链的生动注脚。

  技术创新破局,制造企业锚定沿线需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农业机械化需求的快速增长,为中国机械核心部件企业带来新机遇。作为卡拉罗集团全球核心生产基地,卡拉罗(中国)传动系统有限公司聚焦拖拉机、工程机械车桥及变速箱等关键部件,精准对接沿线国家产业需求。该公司研发部工程师孙立红介绍,企业通过加大绿色创新与技术迭代投入,已成功研发挖掘装载机湿式制动器、伸缩臂叉车电控技术、电驱动高空作业平台变速箱等核心产品,大幅拓宽工程机械应用场景,更好适配国际市场多样化需求。

  技术突破直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突破8300万元,同比增幅超100%,产品成功打入土耳其、阿根廷等多个沿线市场,凭借可靠品质积累起良好品牌声誉。

  海关精准服务,打通出海“快车道”

  为助力“中国制造”高效对接全球市场,青岛大港海关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推出定制化便利措施。针对高级认证(AEO)企业,海关打造“优先办理、减少查验、压缩时长、精准服务”的专属便利套餐,同时依托AEO企业协调员机制,通过“上门服务+即时响应”模式,快速解决企业发展痛点。

  此前,卡拉罗(中国)曾面临循环包装物进口申报难题,海关通过“关企面对面”平台及时介入,协助调整申报规范,将通关时间从7-8天压缩至3天,每年为企业节省检疫处理、物流待时等费用近10万元。此外,海关还组建专项服务团队,一对一梳理沿线不同国家的产品安全认证、技术标准、环保指令等准入要求,为企业定制合规方案,帮助高端制造产品规避贸易壁垒,顺利打开海外销路。

  区域贸易亮眼,山东对沿线进出口同比增长9.2%

  “中国制造”在“一带一路”市场的突破,也带动区域外贸持续增长。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山东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值达1.68万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出口0.92万亿元,同比增长10.1%,高于全省外贸整体增速,成为稳外贸的重要支柱。从品类看,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等“山东制造”产品在沿线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既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升级提供支撑,也为国内企业开辟了更广阔的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