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东盟“出圈”:政策与品质共筑贸易增长新动能

2025-09-29

  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政策红利释放、企业创新发力与服务保障升级形成合力,推动“中国制造”在东盟市场加速渗透,实现贸易规模与质量双提升。东盟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其超20亿人口的市场规模与蓬勃的发展需求,正成为中国制造出海的核心增量场。

  青岛莱西的青岛耐克森橡胶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近日,该企业一批货值29.2万元的汽车用橡胶内胎正待装船发往泰国,而今年1-8月,其对东盟十国出口货值已超5000万元,同比增长12%,稳居东盟多国汽车内胎领域重要供应商之列。“我们的内胎不仅规格齐全,覆盖全系列车辆需求,更凭借轻薄、高气密性、强耐热性的优势站稳市场。”公司出口关务经理车斌辉道出竞争力核心。为深耕东盟市场,企业一方面持续研发新品、完善品类,主动对接当地市场准入政策;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新加坡等国展会打响品牌,更借力政策东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定》与RCEP的政策红利,成为企业拓展东盟市场的“加速器”。这些自贸协定构建的关税减免与贸易便利体系,让企业得以共享区域贸易“蛋糕”。车斌辉透露,今年以来公司已取得78份原产地证书,累计享受税款减免约280万元,资金周转效率显著提升。这种政策赋能并非个例,从柳州的汽车零部件出口同比增长205.2%,到四川的电机电器设备出口增幅超6成,均印证了自贸协定对制造业出口的强劲拉动。

  政府部门的精准服务则为企业出海扫清障碍。青岛大港海关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指导原产地证书自助打印实现审核“秒通过”、领证“零跑腿”,更以“一企一策”破解关税政策与准入标准解读难题。叠加“提前申报”“优先查验”等措施,通关效率大幅提升,直接增强了产品国际竞争力。这种“政策+服务”的组合拳成效显著,数据显示,今年1-8月山东省对东盟出口达2484.96亿元,同比增长6.3%,而广西柳州、四川等多地对东盟出口增速更分别达到66.5%、53.9%的高位。

  从橡胶制品到汽车零部件,从电子设备到工程机械,中国制造正以多元化品类与高品质口碑深耕东盟市场。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物流通道不断优化(如崇左公水联运通道使物流成本下降20%)的加持下,“中国制造”正从产品输出向技术与服务输出升级,为中国-东盟产业链深度融合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