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14
2025年上半年,在全球贸易紧张局势持续波动的背景下,中国医药外贸展现出较强的韧性,总贸易额达979.5亿美元,同比增长0.23%,其中出口545.39亿美元,同比增长3.80%。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中国医药产业主动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在市场多元化拓展、产品结构升级、供应链韧性重塑同步发力的转型成果。当对美国市场出口同比下降3.49%之际,欧盟、俄罗斯、拉美等新兴市场较明显的增幅承接了中国出口转移,而医疗器械、特色原料药与创新药的产品升级,为行业开辟出摆脱同质化竞争的新赛道。
从产品结构来看,医疗器械和西药类产品继续发挥出口支柱作用。医疗器械出口241亿美元,同比增长5.03%。西药类出口额279.33亿美元,同比增长3.71%,其中西药原料出口221.46亿美元,增长3.76%。
在传统欧美市场,格局正发生变化。欧盟市场出口额增长至118.99亿美元,德国(+9.95%)、波兰(+12.97%)等国成为主要增长极。我国医药产品出口欧盟排名前五的市场分别为德国(25.6亿美元)、荷兰(20.2亿美元)、法国(13.1亿美元)、意大利(12.1亿美元)、西班牙(10.5亿美元)。而美国市场出口额同比下降3.06%至85.94亿美元,其中医疗器械出口同比下滑4.44%,西药类出口同比下降1.25%。美国市场进口额同比下降4.22%至71.67亿美元,医疗器械进口同比下滑7.35%。
新兴市场需求则呈现结构性增长特征,成为市场多元化的重要引擎。拉丁美洲市场出口增长6.33%至50.4亿美元,其中阿根廷(+19.06%)、秘鲁(+23.87%)增速领先。对印度出口增长4.84%至43.56亿美元;俄罗斯市场实现18.3%的高速增长,出口额达16.92亿美元。非洲市场出口额同比增长13.01%至24.3亿美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持续保持增长,出口额同比增长6.24%至226.17亿美元,进口额同比增长8.44%至79.6亿美元。东盟市场进出口情况亦呈增长态势,出口额同比增长2.31%至59.36亿美元,进口额同比增长7.98%至25.65亿美元,我国医药产品出口东盟前五大市场分别为越南(12.3亿美元)、泰国(11.4亿美元)、印度尼西亚(10亿美元)、新加坡(8.1亿美元)和菲律宾(7.6亿美元)。
近年来,中国医药企业积极提升自身在生产、研发、注册、品牌影响力等各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中高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2024年西药制剂出口额同比增长10%,多个高端制剂在欧美市场获批。在医疗器械领域,高端医疗器械出口占比不断提高,诊断检测试剂、一次性耗材等高端产品表现优异,出口产品逐渐由以医用敷料、低值耗材为主向技术含量较高的高值耗材、医院诊断与治疗产品转变。医保商会数据显示,2024年西药制剂、一次性耗材、诊断设备的出口增长较快,三类产品的出口额同比净增36亿美元,占医药产品出口总体增量的60%,成为拉动中国医药出口增长的新动能。
然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可能导致国际医药市场需求增长乏力,不少国家和地区更趋重视医药本土化生产和供应链的多元化,相关举措也有可能削弱中国在全球医药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同时,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也在抬头,2025年2月1日,美国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作为中国医药产品最大出口国,这将对中国医药出口带来挑战。
面对全球医药市场的风云变幻,中国医药企业正通过重新梳理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战略,不断推进产品和市场的多元化,从单纯贸易往来转向参股、并购海外企业,通过设立海外办事处、子公司、建厂等多种方式,加强客户关系和产业链合作紧密度,从而规避贸易风险。在市场选择方面,企业在稳定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政府也不断出台相关措施支持医药产业升级和国际化发展,2024年11月,商务部印发《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医药产业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提出深入推进国际通用监管规则转化实施,优化药品医疗器械进口审批,支持药品医疗器械出口贸易。
预计下半年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中国医药出口有望延续上半年稳中有升的趋势,出口结构的调整有望成为新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