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东南亚四国敲定关税协议:灵活框架下的利益博弈与战略考量

2025-10-28

  10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马来西亚出席第47届东盟峰会期间,与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和越南集中签署一系列贸易与合作协议,内容涵盖关税安排、供应链协作、关键矿产出口等多重领域。这一密集签约动作既展现了美国深化东南亚经贸联系的意图,也折射出区域贸易格局中的复杂利益博弈。

  此次协议的核心关税条款呈现"基调不变、局部豁免"的特点。根据白宫联合声明,美国将维持对马来西亚、泰国和柬埔寨出口产品19%的关税税率,对越南出口产品维持20%的税率,与此前设定的"对等关税"标准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美国对部分商品给予针对性豁免,其中马来西亚获得1711个关税项目的豁免待遇,涉及出口额约52亿美元,占其对美出口总额的12%,涵盖棕榈油、可可、橡胶等大宗商品及航空航天设备、医药产品等领域。

  协议同时构建了"利益交换"的合作框架。马来西亚和柬埔寨承诺削减对美国汽车、农产品的关税与监管壁垒,并增加波音飞机等美国商品进口,马来西亚还计划未来10年向美国投资700亿美元。越南和泰国则同意对几乎全部美国商品降低进口关税,同时落实波音飞机采购及农产品进口计划——泰国已明确将采购80架美国飞机,总额达188亿美元,并每年购买约54亿美元的能源产品及26亿美元的饲用玉米与豆粕。此外,泰国还将放宽美国在电信行业的外资持股限制,马来西亚则简化了美国化妆品和药品的市场准入要求。

  关键矿产领域成为合作的重点突破方向。美国与马来西亚、泰国专门签署相关协议,马来西亚承诺不禁止对美出口关键矿产或实施配额,泰国也同意推动关键矿产对美供应,但马来西亚的承诺未明确覆盖原料还是加工产品,留下了执行层面的模糊空间。协议还纳入了劳工保护、环境保护、数字贸易等配套条款,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均同意接受符合美国标准的机动车准入规则。

  对于这一系列协议,各方反应呈现明显分化。东南亚媒体普遍认为,协议条款较美国此前释放的方案更为宽松稳定,马来西亚贸工部长扎弗鲁尔直言美国给予的准入条件"比以前更好",但同时强调协议不会影响国家主权。而国际舆论则聚焦于协议的法律约束力缺陷,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专家彼得·芒福德指出,这些协议"相当灵活",并非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文本,未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从战略背景看,美国的签约动作带有鲜明的竞争导向。《纽约时报》分析称,协议内容多围绕与中国的竞争展开,涵盖出口管制、关键矿产获取等议题,试图在印太地区争取更多筹码。但现实层面,中国仍是东盟最核心的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总额达9823亿美元,远超美国与东盟的贸易规模。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院长葛红亮指出,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产业链融合深入,深知"脱钩断链"的危害,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这从各国谈判中的低调态度可见一斑。

  总体而言,此次美国与东南亚四国达成的关税与合作协议,本质上是一种"非刚性"的利益妥协。美国通过局部关税豁免换取市场准入与战略资源保障,东南亚国家则在维持对华合作的同时争取美国市场红利。但协议的灵活性既是其达成的关键,也埋下了执行变数——未来能否落地见效,既取决于美国国内政策的稳定性,也受制于东南亚国家在中美之间的平衡艺术,更离不开全球贸易格局的动态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