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引导与供需改善双重发力,光伏行业有望逐步告别“内卷”

2025-09-03

  近期,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行业自律倡议,明确提出加强行业协同、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推动光伏产业向优胜劣汰的健康方向发展。此前,六部门已联合召开光伏产业专题座谈会,部署规范产业竞争秩序的具体工作,强调规范竞争对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意义,为行业“反内卷”提供了政策指引。

  行业“内卷”过往:产能过剩与盈利承压的双重挑战

  从行业基本面来看,此前光伏产业曾长期受“内卷”困扰。以海泰新能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为例,尽管报告期内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达212.21GW,同比大幅增长107%,但行业内低价无序竞争导致产品售价与成本倒挂,企业陷入“增产不增利”的困境。数据显示,海泰新能上半年营业收入11.45亿元,同比减少24.3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25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回溯近年行业历程,“内卷”压力尤为显著:2022年至2023年底,多晶硅料价格从30万元/吨暴跌至6万元/吨,降幅高达80%;光伏组件价格也从约2元/瓦下滑至不足0.9元/瓦,部分企业产品价格逼近甚至跌破成本线。海泰新能在报告中提及,行业阶段性供给过剩格局叠加低价竞争,不仅导致主产业链制造类企业普遍亏损,更扰乱了正常的产业生态运行。

  曙光初现:供需改善与政策发力推动行业复苏

  转机始于2024年下半年,随着落后产能逐步出清、全球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光伏行业供需关系开始修复。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多晶硅价格率先出现回升,行业盈利预期逐步改善,为复苏奠定基础。

  从近期市场动态来看,8月末多晶硅价格暂稳:N型复投料报价46-52元/千克,N型多晶硅价格指数为48.75元/千克,颗粒硅报价45-47元/千克。业内人士分析,8月底多晶硅成交放量,9月受行业自律倡议影响,成交量暂时回落,下游企业处于观望阶段,但整体市场情绪已从悲观转向谨慎乐观。

  通威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行业已走出最低谷,正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企业的发展重心也从单纯追求规模,转向注重质量提升与技术创新。”中信证券在研报中进一步指出,随着行业回归规范化竞争,叠加潜在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完善与落地,光伏产业链有望实现价格合理回升与盈利修复,行业基本面将得到进一步夯实。

  持续“反内卷”:政策、自律与技术创新多维破局

  作为全球光伏产业的核心力量——中国自2007年起便稳居世界第一大光伏生产国,产能与技术水平全球领先,新增装机量连续十二年位居全球首位。为破解“内卷”,行业从政策规范、自律约束、技术升级三方面持续发力:

  政策门槛提升:2024年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大幅提高能效、能耗、技术水平等标准——新建光伏电池项目转换效率不低于25.5%,新建多晶硅项目综合电耗不超过50千瓦时/千克,较此前标准提升15%以上,有效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2025年7月,工信部在第十五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将依法依规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行业自律强化:2025年初,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连续发布三份自律文件,覆盖产能布局、产品质量、技术创新三大领域,明确提出“不搞低价恶性竞争、不发布虚假产能信息、不挖角关键技术人才”。同时,协会建立产能预警机制,每季度发布各环节产能利用率、库存情况及价格指数,为企业决策提供理性参考。隆基绿能战略总监李峰表示:“这些指引帮助企业更科学地规划产能扩张节奏,避免盲目跟风。”

  技术创新突围:行业逐步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发展,头部企业纷纷布局特色技术赛道——隆基绿能专注BC电池技术,量产转换效率达26.5%;晶科能源深耕N型TOPCon技术,第5代产品量产效率突破26%,组件功率达625W;天合光能在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技术上取得突破,计划2026年实现量产。

  开拓新空间:国际市场与应用模式双轮驱动

  在“反内卷”的同时,光伏行业也在积极开拓新的增长空间,从“存量竞争”转向“增量拓展”:

  国际市场多元化:2025年1-6月,光伏组件出口展现强劲活力,出口额实现同比增长的国家/地区达115个,其中51个国家的出口额增长率超100%,较2024年的33国显著提升,新兴市场成为出口增长的重要引擎。

  应用模式创新:“光伏+储能”“光伏+制氢”“光伏+农业”等融合模式日渐成熟,推动光伏从单一发电场景向多领域渗透。截至2025年3月,中国光伏装机总量已突破800GW,占全国发电装机总量的35%,超越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企业将持续响应行业自律倡议,与全行业共同维护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的市场秩序,推动中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前,光伏行业正在技术创新与理性发展的双轮驱动下,逐步构建成熟产业格局,朝着高质量增长方向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