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4-22
在美国“关税大棒”的持续施压下,作为中国外贸“新三样”支柱的光伏产业正经历严峻考验。一位光伏行业资深从业者向记者透露:“当前行业面临双重挑战——国内市场供需失衡、需求波动加剧,国外则遭遇美国贸易壁垒冲击,这些因素直接关系企业盈利。”不过,他也强调,中国光伏产业具备足够韧性应对危机。
事实上,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的遏制由来已久。从早期“双反”调查到如今大范围加征“对等关税”,中国光伏企业在压力中不断突围,将投资版图拓展至东南亚、北美、中东等全球市场。
业内普遍认为,“关税战”难有真正赢家。隆众资讯光伏分析师方文正指出,美国本土光伏制造能力存在显著短板,尤其在电池和组件环节依赖外部供应。若关税导致组件价格上涨,将直接推高美国光伏电站运营商的建设成本。
全球布局重构,寻找破局之道
美国对中国光伏的贸易限制可追溯至2011年。当年,美国发起“双反”调查,并于次年实施高额关税。此后,2018年“301调查”及“201关税”进一步扩大征税范围,涵盖光伏组件、逆变器等核心产品。
为规避贸易壁垒,中国光伏企业借“一带一路”契机,在东南亚建立起海外最大光伏产业集群,产能覆盖硅片、电池、组件全产业链,并延伸至玻璃、胶膜等配套领域。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光伏组件出口量达240.91GW,但受关税影响,出口美国的组件仅占总量的0.77%。
然而,2022年起美国对马来西亚、泰国等四国发起反规避调查,东南亚“避风港”逐渐失效。部分企业被迫关厂、裁员,生存压力骤增。面对困局,中国光伏企业迅速调整策略,自2023年起将投资重心转向美国、中东、非洲等地区。
目前,隆基绿能、晶澳科技等龙头企业已在美国布局组件工厂;众多企业也在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国家投资多晶硅、硅片等全链条项目。隆众资讯预计,受新一轮关税政策影响,中东和非洲将成为企业产能布局的新热点。尽管中东产能尚未完全释放,但较低的关税税率吸引了众多企业。不过,行业专家提醒,企业需吸取东南亚教训,避免过度集中布局。
有行业人士指出,在美国推动制造业回流的背景下,海外“投资+出口”模式充满变数。同时,国内供需错配、终端市场消纳能力不足等问题,也亟待行业从上下游协同解决。
关税博弈下,美国亦难独善其身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光伏产业链体系,而美国本土制造能力仍存明显缺口。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美国组件产能达50.5GW,但本土电池产能仅2.3GW,存在37GW的供应缺口,需依赖印尼、老挝等国进口。
在全球化产业分工下,中美光伏产业早已深度绑定。美国市场价格因关税政策剧烈波动:在90天关税暂停窗口期,部分企业加急出货导致价格上涨至0.27-0.3美元/瓦。分析机构指出,税率提升将直接增加美国光伏项目成本,供应链价格也将被迫上调。
受访企业普遍表示,目前关税影响尚在可控范围,但政策走向仍需持续观察。晶科能源称,关税导致组件成本上升,公司正与客户协商应对;福斯特则表示,其东南亚基地对美出口占比不高,将根据越南、泰国与美国的谈判结果调整策略。卓创资讯认为,东南亚产品短期内仍具价格优势,但长期来看,若关税上调,美国光伏装机需求或因成本上升而下降。
这场关税博弈中,中国光伏产业正以灵活的全球布局、强大的产业链韧性,探索出一条破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