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出口创新高:驱动因素、现存挑战与未来方向

2025-09-02

  今年上半年,我国农机出口交出亮眼成绩单——农业机械及零部件出口额达93.05亿美元,同比增长26.5%,进出口总额99.8亿美元(同比增21.5%),进口则大幅下降21%,出口规模与增速均显著提升,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亮点。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产业素质提升、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的共同驱动,同时也需正视现存挑战,明确未来突破方向。

  从驱动因素来看,一方面,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是核心。2021年起,农业农村部、工信部联合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我国农机企业已能针对不同国家市场需求与农艺特点开发定制化产品,如适配非洲高温多尘环境的中小型拖拉机,凭借更高性价比打开市场,出口逻辑从传统价格竞争转向“价格+技术+市场细分”并重,智能化、定制化成为新优势。另一方面,政策红利为出口注入动力。2023年行业低谷后,“优机优补”“更新补贴”“一大一小”等政策既推动国内市场升级换代,也倒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与国际竞争力,为出口增长奠定基础。此外,农机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其“节本增效、推动农业产业体系变革”的价值被全球市场认可,尤其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需求释放中,我国农机的适配性优势进一步凸显。

  不过,出口创新高的同时,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从出口端看,市场分布不均衡,对发达国家渗透率低,主要依赖“一带一路”国家;产品结构待优化,出口拖拉机中大马力占比低,而进口仍以高附加值大马力农机为主;发达国家不断提高的技术门槛(如排放标准、噪声指标)及高企的国际物流成本,也压缩了利润空间。从产业应用端看,国内农机化存在“短板”,产后烘干、仓储、加工机械化率低,部分经济作物“无机可用”,关键核心技术与重要零部件自给率不足;且农业产业利润低导致农户对农机成本敏感,下游需求激发不足会反向制约企业研发与资金周转。

  展望未来,农机出口要实现持续增长,需聚焦产业链生态升级与核心能力突破。一方面,需推动出口从“设备销售”向“设备+服务+解决方案”转型,借鉴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以智能化为突破口——我国在无人驾驶、精准喷药等领域已有基础,可进一步联动工程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等跨界资源,助力智慧农机发展,实现“弯道超车”。另一方面,要锚定“实用适用”原则,既要攻克核心技术、提升产品质量,也要贴合农户需求控制成本,让农机“买得起、用得好”,通过上下游协同激活产业链活力,最终在全球农机竞争中巩固优势、扩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