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27
10月21日,杭州海关、宁波海关与义乌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强化义乌企业合规守法进一步推动出口货物便利通关执法协作机制》,三方携手构建“政府主管、企业自管、海关监管”的协同治理新格局,这既是杭甬两关深化“四大伙伴行动”、打造省域海关合作新范式的关键落子,更是精准赋能世界小商品之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作为全球小商品贸易的“风向标”与“晴雨表”,义乌市场辐射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天有约5000个集装箱的小商品销往世界各地。今年前9月,义乌市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4583.8亿元,同比增长29.4%,其中经宁波口岸海运出口的货物达2857.5亿元,占比62.3%,同比增长12.3%。庞大的贸易规模与“小单化、碎片化”的交易特征,对通关监管的精准性与便利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次三方共建的执法协作机制,以制度协同破解监管服务难题。根据安排,三方将组建联合执法协作工作组,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联络员及业务现场日常联系机制,重点围绕五大领域深化合作:在政策宣讲上精准滴灌,提升企业合规意识;在源头治理上防患未然,规范贸易全链条管理;在通关处置上高效协同,实现“管得住、通得快”;在营商环境上持续优化,降低企业贸易成本;在信息共享上打破壁垒,形成监管合力。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机制创新性地建立“企业问题归集-海关联合研判-共性方案输出”的闭环处理模式,推动解决问题从“个案应对”向“类案破解”升级,切实回应企业发展痛点。
事实上,杭甬两关与义乌的协同创新早已深耕多年。依托“智关强国”行动与智慧海关建设,一系列便民利企举措落地见效:“第六港区”建设让义乌国际陆港直通宁波舟山港,将“出海口”搬到企业“家门口”;全国首创的拼箱货物“先查验后装运”数字化模式,破解了传统模式下“一票查验、整柜等待”的难题,使跨境电商货物出口效率提升30%、成本降低15%;安全智能锁的创新应用,将单箱验封时间压缩至20秒,实现两关间公路转关7×24小时随到随验;更通过公铁水多式联运、“海上穿梭巴士”等物流模式创新,无缝对接“中欧/中东快航”,为企业提供多元化出海选择。这些创新实践与此次执法协作机制形成叠加效应,成为杭甬两关“发展共促、改革共抓”伙伴行动的生动注脚。
业内人士指出,三方执法协作机制的建立,精准契合了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需求,通过政府、海关与企业的协同发力,既能筑牢国门安全屏障,又能进一步释放贸易便利化红利。随着机制落地实施,义乌小商品“买全球、卖全球”的通道将更加畅通,为浙江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