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港多维创新筑“出海”通途,护航“新三样”稳健远航

2025-10-24

  前日,厦门港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做客厦门市人民政府网,围绕“助力新能源企业稳健‘出海’,打通新能源产品常态化出口通道”主题,详解港口服务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出口的创新实践与成效。依托全球能源转型机遇,厦门港从硬件、物流、制度三大维度发力,构建起安全高效的新能源产品出口生态。

  硬核硬件筑基:适配多元出口需求

  厦门港针对性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新三样”出口提供坚实支撑。锂电池运输方面,已建成4个高标准冷藏危险货物集装箱堆场,年处理能力超13.2万标箱,承担全省九成以上的锂电池出口量,且通过技术突破将最大重量负荷能力提升至42吨级,实现单批次53台40吨级储能柜的规模化作业。新能源汽车出口领域,东渡、海沧港区配备滚装与吊装双能力,超10万平方米专用堆场可容纳万台车辆集港,同步提供PDI检测、充电等一站式服务,全面匹配汽车出口全链条需求。

  物流模式革新:降本增效打通内外循环

  为破解内陆货源出口瓶颈,厦门港创新推出“武汉—厦门”铁海联运“一箱到底”模式,通过“不换箱、不开箱”的无缝衔接,每箱可为企业节约成本约600元,运输时效提升5至7天。同时推进高崎铁路场站改造,打通汽车出口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实现内陆生产基地与港口码头的高效联动。航线布局上,已开通至欧美、东南亚等多条新能源产品直达航线,精准对接全球主要消费市场。

  制度服务升级: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

  厦门港以标准创新与数字化服务破解出口痛点,打造“技术+法律”双轮保障体系。制度层面,发布全国首个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海上运输合同范本及安全技术指南,实施全链条清单式管理,规范风险处置与责任划分,推动储能集装箱出口货值累计超90亿元。服务端,运用“单一窗口+人工智能”技术,将锂电池单批货物预约查检用时从48小时压缩至30分钟内,推广“提前报关+船边直装”模式,实现冷藏危险品全程“不落地”,并通过数字化平台达成新能源汽车出口全流程可视化管理。

  系列创新举措成效显著,2025年1—8月,厦门港“新三样”出口超300亿元,其中锂电池出口达2.8万标箱,创历史同期新高。作为“新三样”出海的关键枢纽,厦门港正以“硬件+物流+制度”的三维赋能,为中国新能源产品链接全球市场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