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13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8月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呈现“整体企稳、结构分化”的运行态势,全行业完成营业收入6707亿元,同比增长0.4%。尽管整体增速温和,但金属切削机床、金属成形机床等核心主机品类表现亮眼,订单储备与产销联动向好,进出口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彰显行业在需求拉动与产业升级驱动下的复苏韧性。
一、营收结构分化:主机品类成增长核心
从细分领域营收表现看,两大主机板块的高速增长成为行业复苏的关键引擎。其中,金属切削机床营业收入同比增幅达12.8%,金属成形机床同比增长10.5%,显著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这一增长态势与下游市场需求升级密切相关——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消费电子等“两新”领域的设备更新需求持续释放,叠加“两重”建设加快推进带来的投资拉动,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增速较全部投资高出14.5个百分点,为机床主机市场提供了坚实的需求支撑。
相较之下,全行业营收增速相对平缓,反映出行业内部仍存在结构性差异。刀具、量具等配套零部件领域受前期库存消化影响,增长节奏稍缓,但随着主机产量持续提升,配套板块需求正逐步回暖,行业全链条复苏的基础不断夯实。
二、产销与订单联动:需求回暖带动产能释放
产量数据与订单储备的良性互动,印证了行业复苏的可持续性。1-8月,全国规模以上企业金属切削机床产量达56.4万台,同比大幅增长14.6%;金属成形机床产量11.6万台,同比增长6.4%,产量增速与营收增速形成正向呼应,显示企业产能利用率正稳步提升。这一趋势在上半年已现端倪,2025年上半年金属切削机床产量40.3万台、金属成形机床产量8.5万台,同比分别增长13.5%和10.4%,下半年产销势头进一步延续。
订单端的积极信号更为显著:金属加工机床新增订单同比增长6.9%,在手订单同比增长6.5%。在手订单规模的持续扩大,一方面源于下游制造业投资意愿回升,另一方面得益于国产机床在智能化、高精度领域的技术突破,进口替代进程加速,为企业后续生产经营提供了稳定的订单保障。
三、进出口贸易:出口强劲拉动顺差扩大
2025年1-8月,我国机床工具产品进出口总额达219.4亿美元,同比增长5.8%,其中出口端表现尤为突出,成为行业增长的重要增量来源,与内需共同构成行业恢复的双动力。
(一)出口:高附加值品类与新兴市场双爆发
全行业实现出口额151.6亿美元,同比增长8.2%,增速较进口端高出7.2个百分点。细分品类中,金属成形机床出口表现最为亮眼,出口额达22.0亿美元,同比激增37.0%;金属切削机床出口额40.7亿美元,同比增长14.6%,两类主机产品出口增速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出口增长的强劲势头与新兴市场需求释放密切相关。2025年上半年,越南已取代传统市场成为我国机床工具出口第一去向国,同比增幅高达40.1%,东南亚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设备需求成为出口增长的重要推手。同时,国内企业在核心技术与品牌建设上的突破,也使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性价比优势进一步凸显,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持续巩固。
(二)进口:结构调整彰显替代成效
进口方面,全行业进口额67.8亿美元,同比增长1.0%,增速温和可控。值得关注的是,金属成形机床进口额4.2亿美元,同比下降8.1%,成为主要品类中唯一进口下滑的领域,直观反映出国产金属成形机床在中高端市场的进口替代成效显著。
尽管金属切削机床进口额31.9亿美元,同比增长1.3%,但进口产品主要集中于超高精度、极端工况专用设备领域,普通精密级产品进口占比持续下降。这种进口结构的调整,既体现了国内高端制造对顶级设备的刚性需求,也彰显了国产机床在核心技术突破后,对进口产品的替代范围正不断扩大。
四、行业展望: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高质量发展
结合当前运行态势与行业环境,机床工具行业下半年有望延续平稳复苏态势。从需求端看,宏观支持政策持续发力、新兴高端应用领域需求拉动以及国产替代加速推进,将为高技术、高质量机床产品带来新的市场机遇。从供给端看,沈阳机床、创世纪、秦川机床等龙头企业持续深耕核心技术,推动产品向智能化、高端化升级,行业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
出口市场的增长潜力仍有待进一步挖掘。随着RCEP等区域贸易协定深化实施,以及国内企业海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机床工具产品出口有望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时,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节能型、高效型机床产品将成为市场新的增长点,推动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加速转型。
总体而言,2025年1-8月的运行数据显示,我国机床工具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主机板块引领、出口拉动、进口替代的增长格局已经形成,为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