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16
兴业科技10月9日公告显示,公司于合肥巢湖设立控股子公司专攻汽车内饰皮革深加工。依托合肥聚集比亚迪、蔚来等头部车企及超500家配套企业的产业集群优势,这一布局成为皮革行业跨界汽配市场的典型缩影。当前,皮革行业正从服装、鞋包等传统消费领域,加速转向汽车内饰赛道,在高端制造与绿色转型浪潮中开启结构性变革。
这一转向背后是强劲的市场驱动力。据观研报告网数据,2024年中国汽车皮革行业市场规模达175.21亿元,同比增长15.88%,2025年上半年已达98.73亿元。全球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销量攀升,叠加消费者对内饰从舒适美观向科技感、高品质升级的需求,为皮革企业打开了高附加值增量空间。更关键的是,汽车产业稳定的更新周期与刚性需求,能有效对冲传统皮革市场受时尚波动、外需收缩带来的风险,显著提升行业抗周期能力。
跨界汽配倒逼皮革产业实现三重升级。在技术层面,完成从“装饰性”到“功能性”的跨越——车用皮革需同时满足阻燃、防霉、抗紫外线等严苛性能,推动企业加大材料科学与复合加工研发,水性涂饰等环保工艺渗透率已从2020年的31%提升至2023年的58%。在绿色转型层面,新能源汽车对“轻量化、可循环”的需求,让生物基皮革、无溶剂涂饰皮革等创新产品找到落地场景,助力行业达成VOC减排目标。在价值维度,单平米车用皮革售价较2020年增长23.8%,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机遇之下,挑战同样显著。汽车产业链严苛的准入标准、漫长的认证周期,对企业质量体系与供应链协同能力提出高要求。同时,超纤革等替代材料的竞争,以及欧盟Reach法规等国际标准的限制,进一步抬高了入场门槛。这要求企业不仅要补全品牌与标准短板,更需构建技术壁垒,如开发抗菌、智能温控等功能型产品,以适配L4级自动驾驶带来的座舱空间重构需求。
皮革行业“上车”的背后,是从“消费导向”到“产业配套”的深层变革。随着中国汽车皮革进口替代率提升至79.4%,本土企业正从材料供应商向汽车产业链核心配套商演进。未来,唯有在环保标准、技术创新与品牌信誉上形成综合优势的企业,才能在这条新赛道上脱颖而出,助力中国从皮革制造大国向技术标准输出强国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