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11
2025年8月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数据勾勒出行业结构性调整的清晰轮廓: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265.4亿美元,同比下滑5.0%,但内部呈现显著分化——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123.9亿美元,同比增长1.5%;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41.5亿美元,同比下滑10.1%。这种"中间品强、终端弱"的格局贯穿2025年前8月,纺织品累计出口增长1.6%,服装则下降1.7%,印证中国在全球纺织供应链中的角色正从"终端制造中心"向"核心供给枢纽"重塑。
供应链重构:东南亚承压与中国的中间品支撑
全球纺织产能向东南亚的转移仍在持续,8月印尼、印度PMI分别环比上升2.3和0.2,越南PMI虽环比下降2.0至50.4,但仍处于扩张区间。然而产能转移并未带来出口同步增长,8月越南纺织品服装、鞋类出口同比分别下降4.8%、3.9%,除订单提前释放的影响外,美国对其加征20%关税成为关键抑制因素。
东南亚出口降温的背后,是中国纺织中间品的强势支撑。作为全球唯一拥有完整纺织产业链的国家,中国从化纤、纺纱到织造的全链条制造能力无可替代,纺织装备自主化率已超75%,循环再利用化纤产量超500万吨,技术积累与规模效应形成双重优势。以宁波为例,2025年1-2月对越南出口纺织纱线等制品达3.9亿元,同比激增33.2%,成为东南亚服装加工的核心原料供给源。这种"中国供原料、东南亚做加工"的分工模式,使得即便终端出口承压,中国仍牢牢占据供应链核心位置。
需求与政策:全球市场的双重变量
美国终端消费市场的旺盛需求与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形成鲜明反差。8月美国服装店零售额同比增长8.3%,连续三月加速回升,同时服装零售库销比降至2.16月,为库存补充创造空间。但需求红利并未直接传导至中国终端出口,受美国关税政策摇摆影响,8月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仍大幅下降24.09%。
关税成为重构贸易流向的关键推手。美国对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加征关税,看似为区域产能转移设置障碍,实则强化了对中国中间品的依赖——东南亚加工厂为维持成本优势,更需采购性价比高的中国纱线。而中国对美直接出口的下滑,则推动企业通过"中国原料-东南亚加工-欧美终端"的转口模式规避壁垒,2023年中国纺织品出口全球占比已达42.1%,较2010年提升11.7个百分点,中间品出口占比持续扩大。
行业转型: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
当前的结构性变化,本质是中国纺织业从规模竞争向质量竞争的必然过渡。低端服装制造向外转移符合产业升级规律,而纱线等中间品的逆势增长,源于中国在功能性纤维、清洁生产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山东、江苏等地企业已实现差异化竞争,通过研发抗菌、阻燃等特种纱线,将产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
政策层面与市场机制形成协同效应。《"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支持纺织产业链高端化,而企业也在主动布局国际化供应链,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已达120亿美元,通过在东南亚建设加工基地,形成"国内研发+海外制造"的新格局。这种布局既规避了关税壁垒,又巩固了中间品出口优势,实现供应链的全球优化。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分工深化,中国纺织业的中间品优势将进一步巩固,而终端产能的全球分布将更趋多元。在这一进程中,技术创新与供应链效率成为核心竞争力——正如化纤、纺纱等领域的突破所证明的,唯有持续深耕产业链上游,才能在全球纺织变局中始终占据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