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13
美国政府近期出台新一轮关税政策,宣布自10月1日起对进口的所有品牌或专利药品征收100%关税,仅对已在美国启动制药工厂建设的企业予以豁免。这一带有明确产业导向的贸易政策不仅引发全球医药市场震荡,更对作为全球重要生物医药制造基地的新加坡形成直接冲击,其产业链、经济增长及长期竞争力均面临严峻考验。
一、政策精准打击:新加坡成亚洲受影响最大经济体
美国此次关税政策的适用范围与豁免条件,恰好击中新加坡医药出口的核心痛点。政策明确将100%关税聚焦于"品牌或专利药品",而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及药物中间体、原料药均不在此列,这种选择性管控使得以高端药品制造见长的新加坡首当其冲——其对美出口药品中,品牌或专利药品占比极高,天然成为政策影响的核心区域。
从贸易数据来看,新加坡对美药品出口规模达40亿新元,占其对美出口总额的13%,是对美出口的支柱品类。同时,新加坡作为美国药品原料的主要进口来源国之一,深度嵌入美国医药供应链体系——美国年消费856亿美元的药品原料中,虽有53%本土制造,但新加坡的供应占比长期处于关键地位。这种深度绑定使得政策冲击具有"双向传导"效应,据巴克莱银行评估,新加坡是亚洲新兴市场中受该政策影响最大的经济体,其直接出口与间接价值链的暴露程度均居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设置的豁免门槛对新加坡企业构成硬性挑战:企业需在美国完成制药工厂"破土动工"或处于"在建"状态方可免税,这意味着新加坡药企若想维持美国市场份额,必须承担在美建厂的高额投资成本与运营风险。
二、多维冲击显现:从产业生态到经济根基
美国关税政策的影响正沿着"成本上升—竞争力下滑—产能转移"的路径向新加坡生物医药产业渗透,形成多层次冲击。
在市场竞争力层面,100%的关税税率直接导致新加坡出口美国药品的成本翻倍,价格优势荡然无存。对于高度依赖品牌药品盈利的新加坡药企而言,要么承受利润大幅缩水的压力,要么被迫提高售价放弃市场份额,两种选择均会削弱其在美国市场的存在感。业内分析指出,这种价格波动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促使跨国制药企业重新评估全球供应链布局,将部分新加坡产能转移至美国本土或其他关税优惠地区。
对新加坡经济而言,生物医药制造业的受挫将直接影响增长根基。2024年数据显示,该产业占新加坡制造业比重达11%,对GDP的贡献约为4%,是支撑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键领域。若产能转移成为现实,不仅会导致本地产能利用率下降、出口收入锐减,还将波及上下游的研发、物流、辅料供应等配套产业链,进而引发就业市场的连锁反应,对新加坡的经济稳定性构成考验。
长期来看,产业吸引力与创新能力的受损更具隐患。跨国药企可能缩减在新加坡的投资扩张计划,将资源转向美国或其他政策友好型地区,这会直接削弱新加坡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中的枢纽地位。同时,企业利润下滑与投资减少将挤压研发投入空间,可能导致资金与人才流失,对其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根本性制约。
三、应对与博弈:政策沟通与战略转型并行
面对关税冲击,新加坡政府与企业已启动多维应对机制,在短期规避风险与长期战略转型之间寻求平衡。
政府层面的核心举措聚焦于政策沟通与市场多元化。新加坡副总理兼贸工部长颜金勇透露,政府正与美国开展积极对话,一方面争取药品关税的豁免待遇或设定税率上限,参考美国与其他国家的现有协议框架推动政策优化;另一方面已与本地药企密集接洽,鼓励企业通过在美国投资设厂争取免税资格。数据显示,目前新加坡多数制药企业已在美国布局产能或有相关计划,这成为缓解短期冲击的重要缓冲。同时,新加坡正加速拓展亚洲及其他新兴市场,加强与区域经济体的医药合作,通过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构建更具韧性的贸易结构。
企业层面则着力于业务模式升级与市场深耕。除响应政府号召调整全球产能布局外,新加坡药企正积极探索高附加值领域的突破,重点发展生物技术研发、医药服务外包等不受关税直接影响的业务。在市场策略上,企业加大对非美地区的渠道建设力度,针对新兴市场需求定制产品组合,通过差异化竞争降低单一市场政策波动的影响。
总体而言,美国关税政策给新加坡生物医药业带来的短期阵痛已成定局,但新加坡通过"政策博弈+产能调整+市场拓展"的组合策略,正努力将冲击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契机。这场贸易政策引发的产业震荡,也折射出全球医药供应链在地缘政治与贸易保护主义影响下的重构趋势,新加坡的应对成效或将为其他依赖高端制造出口的经济体提供重要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