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9-04
近期,蓬莱大金海洋重工有限公司成功交付了全球最大规模单桩,其单根最大直径达10米,重量约2000吨,展现了我国在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领域的强大实力。然而,这一成绩的背后并非一帆风顺。
以往,由于海上风电单桩产品具有“超尺寸、超重量、高货值”的特性,加之该公司自身缺少开放码头,产品只能通过陆路转运至其他港口出口。这一过程困难重重,部分超大尺寸单桩甚至因转运条件限制,根本无法运出,“转运难、堆存贵、装运慢”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棘手问题。
为打破这一困境,青岛海关所属蓬莱海关主动作为,精心为企业量身定制了一套“自有码头开放+设备直装出海+现场即查即放”的通关方案。方案中,充分运用“两步申报”“提前申报”等便利化措施,极大地提升了出口通关效率。据蓬莱海关综合业务科科长李庆凯介绍:“在新监管模式下,每船次平均能节省装运时间3至4天,同时降低转运堆存等费用20万元。”这不仅为企业节约了大量时间成本,还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
企业在运输环节也面临挑战。该公司业务经理初凯表示:“单桩适合用平板船运输出口,但这种船舶对风、浪和潮水的要求极高,靠泊时间和作业周期都难以预测。”针对平板运输船靠泊作业的难题,蓬莱海关积极探索,实施了“智慧电讯检疫+预约检疫”模式。船舶到达锚地后,海关便可与船方约定检疫时间,借助智慧电讯检疫设备和信息化技术,将入境检疫流程提前到靠泊前或靠泊中进行。如此一来,船舶靠泊完成后能立即开展装运工作,平均每船可节省作业时间6小时,有力地保障了货物按期装运。
初凯感慨道:“海关的创新服务切实解决了我们在产品转运出口和船舶靠泊环节的实际难题。”作为蓬莱“海工装备产业基地”的龙头企业,在蓬莱海关的大力支持下,今年1-7月,蓬莱大金海洋重工有限公司出口海上风电单桩等产品金额高达21.9亿元,同比增长196.1%,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一成绩不仅彰显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也体现了海关创新服务对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助力我国海上风电设备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广阔的份额,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