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24
近日,国际贸易局势愈发紧张,据路透社报道,欧盟内部正掀起一股讨论热潮,若与特朗普政府的贸易协议谈判无果,德国等多个欧盟成员国正认真考虑启用一项强大的“秘密武器”——反胁迫机制(ACI),对美国服务领域展开全面反制。这一机制自2023年推出后,一直处于“待命”状态,此次被频繁提及,预示着美欧贸易摩擦可能迎来新一轮升级。
反胁迫机制:从未启用的“终极威慑”
欧盟在2023年推出的反胁迫机制(ACI),堪称其贸易防御体系中的“核武器”。该机制允许欧盟27个成员国联合起来,对那些试图逼迫欧盟成员国改变政策的“第三国”实施报复。与常规的贸易反制手段不同,ACI的覆盖范围极其广泛,远远超出单纯的征收报复性关税,因此被外界视为“终极威慑手段”。
当前,特朗普政府威胁自8月1日起,对欧盟进口商品加征30%关税,这一举措无疑是在美欧贸易关系的火药桶上又添了一把柴。面对美国的高压,欧盟方面并非毫无还手之力。ACI清单中详细罗列了十项极具针对性的反制措施,从传统的货物关税调整,到新兴的进出口限制手段,每一项都可能对美国相关产业造成重大冲击。
多样化反制手段,直击美国经济要害
在众多反制措施中,欧盟对自身每年高达约2万亿欧元的公共采购市场的管控举措格外引人关注。若美国产品或服务在建筑、国防等关键领域的采购项目中,占比超过合同总额的50%,欧盟有权直接将美国企业的竞标排除在外;而在其他一般性领域,欧盟也可通过对美国投标实施罚分调整等手段,降低美国企业的中标概率。这一措施将直接影响美国企业在欧盟公共采购市场的份额,对美国相关产业的海外拓展造成沉重打击。
不仅如此,ACI机制还将目光投向了美国的数字服务领域。亚马逊、微软、网飞、优步等美国数字服务商在全球范围内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它们也成为了ACI机制的潜在打击对象。欧盟可以通过该机制,对这些数字巨头在欧盟市场的运营施加限制,削弱美国在数字服务领域对欧盟的贸易顺差优势。
此外,ACI机制的影响范围还延伸至美国对欧直接投资、知识产权保护、金融市场准入以及化工和食品在欧销售等多个关键领域。美国作为欧盟最大的外资来源国,其对欧直接投资若受到限制,将对美国企业在欧洲的布局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欧盟可以调整相关政策,使美国企业在欧盟的知识产权权益面临更多不确定性;限制金融市场准入,则可能阻碍美国金融机构在欧洲的业务拓展;而限制化工及食品在欧销售,也将对美国相关产业的出口造成冲击。
启用流程复杂,需欧盟内部协同推进
尽管ACI机制威力巨大,但启用这一机制并非易事。根据路透社的报道,ACI机制的启用需要得到欧盟“特定多数”成员国的支持,这一门槛相较于实施普通的报复性关税更高。通常情况下,欧盟委员会会首先与被认定为实施“胁迫”行为的“第三国”进行磋商,试图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若磋商最终失败,欧盟委员会需在六个月内制定出具体的反制措施,而这些措施同样需要经过成员国的表决通过。一旦措施获得通过,必须在三个月内正式生效。整个流程走下来,正常情况下大约需要一年时间,但在紧急情况下,也可通过特殊程序加速推进。
目前,欧盟内部对于是否启用ACI机制存在一定分歧。法国等国家一直以来都敦促布鲁塞尔在对美谈判中采取更强硬立场,法国总统马克龙甚至多次呼吁动用ACI机制来打击美国的服务贸易。而德国的态度转变尤为关键,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和出口国,此前在对美贸易谈判中主张较为温和的反制措施,但随着美国在关税问题上不断施压,德国也开始调整立场,逐渐转向更接近法国的强硬态度。据德国匿名政府官员透露,若无法与美国达成协议,德国愿意支持启动欧盟的ACI机制。但同时,也有部分成员国较为谨慎,希望在8月1日美国关税生效后,先观察事态发展,再进一步讨论是否启用ACI机制,以争取所需的多数支持。
随着8月1日美国威胁加征关税的期限日益临近,美欧贸易谈判进入了关键阶段。欧盟若启用ACI机制,必将引发美欧贸易关系的剧烈震荡,对全球贸易格局也将产生深远影响。而若双方能够在最后期限前达成协议,这场贸易风波或许能够暂时平息。未来美欧贸易关系究竟何去何从,全球都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