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04
新西兰农业总部(Agri HQ)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原木进口市场或许已经触底,接下来几个月,需求有望逐步回升。这一预测不仅给木材行业从业者注入一剂“强心针”,也为全球木材贸易格局带来新的变量。
供应收紧,贸易商承压
报告指出,新西兰出口至中国大型港口的原木供应持续收紧。近年来,受森林资源管理策略调整、气候因素影响,新西兰原木产量有所波动,加上运输环节的不稳定,运往中国的原木数量难以充分满足市场需求,这让长期扎根中美贸易战阴影下的中国木材贸易商雪上加霜。
在中美贸易摩擦高峰期,木材关税大幅上调,贸易成本急剧攀升,众多贸易商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如今,即便贸易摩擦有所缓和,但关税调整的余波仍在,市场尚未完全恢复元气。新西兰原木供应的收缩,无疑加剧了贸易商的销售压力,凸显出全球木材供应链的脆弱性。例如,国内部分以新西兰原木为主要原料的木材加工企业,由于原材料供应不足,不得不间歇性停产,订单交付延迟,客户流失风险增加。
需求回暖,幅度温和
尽管中国原木进口市场初现回暖迹象,但报告预计回升幅度较为温和。当前,中国木材市场正处于深度调整期,房地产行业作为木材需求的“大头”,发展态势虽有积极变化,但整体仍未完全走出低谷。过去几年,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收紧,新房开工率下降,对木材的需求随之减少。尽管近期政策有所松动,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但市场信心的恢复需要时间,木材需求增长不会一蹴而就。
从木材价格角度来看,中国原木批发价格尚未出现实质性上涨。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调节供需关系的“指挥棒”。只有当批发价格显著上升,木材生产企业、贸易商看到足够的利润空间,才会加大生产和采购力度,进而激发整个市场的活力。目前,市场处于观望状态,各方都在等待价格机制发挥作用,推动木材市场供需平衡的重建。
探索新市场,难解中国依赖
与此同时,新西兰也在积极探索与印度的自由贸易协定机遇,试图通过拓展新市场,减少对中国市场的过度依赖。新西兰深知,单一市场依赖存在风险,一旦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本国木材产业将面临巨大冲击。印度作为人口众多、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木材市场潜力巨大。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印度在新西兰木材出口市场中的份额不足5%,无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贸易成熟度来看,印度市场短期内难以分流中国在新西兰木材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印度国内木材产业发展尚不完善,木材加工技术相对落后,对高品质原木的需求虽然在增长,但配套的市场体系、物流设施等仍不健全,这使得新西兰木材进入印度市场面临诸多障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与新西兰在木材贸易领域已经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港口物流、检验检疫,到贸易结算,都有一套成熟的运作机制。
深化合作,稳定贸易纽带
此前,新西兰农业部长托德·麦克雷明确表示,深化中新战略伙伴关系是新西兰的优先事项,这与近期两国高层互访中展现出的经贸合作积极基调一致。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木进口国之一,对新西兰木材产业至关重要。稳定的中新木材贸易,不仅关乎新西兰木材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能为中国木材市场提供稳定的资源供应。
从中国视角出发,为推动木材市场复苏,除了依靠国内价格机制的自发调整,还需实施多元化供应策略。一方面,继续巩固与新西兰等传统木材供应国的合作,通过签订长期贸易协议、优化贸易流程等方式,保障木材供应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新的木材进口来源地,如非洲、南美洲部分国家,这些地区森林资源丰富,且与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不断深化,木材贸易合作前景广阔。同时,中国国内木材加工企业也在加快转型升级,提高木材利用率,降低对进口原木的依赖程度,从产业链各环节发力,稳定中新木材贸易这条重要纽带,共同推动全球木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