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09
2025年9月26日,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公告,明确自2026年1月起对纯电动乘用车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标志着我国纯电动乘用车出口监管进入规范化新阶段。新规核心要求包括:所有纯电动乘用车出口须向商务部或其授权机构申领许可证,未获许可不得出口;申领主体仅限汽车制造企业及其授权经营企业,且仅能出口本企业自产品牌车型,从源头厘清出口责任边界。
此前9月27日,商务部同步启动2026年度汽车和摩托车出口许可申报工作,延续自2012年以来的年度申报机制,为新规落地衔接做好准备。近年来,我国纯电动乘用车出口势头强劲,2025年前8个月出口量超百万辆,成为整车出口的核心支柱,推动出口质量与单价双升。但伴随规模扩大,出口主体分散、经营模式粗放等问题逐渐显现,不仅制约产业良性发展,还可能影响“中国制造”国际声誉,新规正是在此背景下出台,为行业健康出海“保驾护航”。
从行业影响来看,新规将从多维度推动纯电动乘用车出口提质升级。在规范秩序层面,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专家指出,许可证管理是引导产业升级、参与国际供应链合作的必要举措,能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格局;中汽中心专家则认为,让车企主导自产品牌出口,可强化品牌责任、提升服务水平、遏制低价竞争,倒逼企业建立质量与价格自律机制,加速优胜劣汰与产业高端化。
在品牌与服务提升方面,新规将推动车企更聚焦海外市场适配与售后保障。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车型的充电接口、驾驶辅助功能要求各异,且气候条件对电池性能、车身防护等需求不同,车企直接参与出口有助于针对性开展本土化研发;同时,将改善此前代理模式下维修网点少、备件供应滞后等问题,强化品牌美誉度。
监管协同层面,新规实现汽车出口许可证管理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多部门协同机制。该体系涵盖商务部、工信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等,贯穿许可证申领、生产准入、CCC认证、出口检验等全链条,可有效限制技术薄弱、服务能力不足的企业出口。回溯2006年起实施的汽车出口资质管理、2012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汽车和摩托车产品出口秩序的通知》,此次新规是对现有监管体系的深化,为行业长期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