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出口欧盟:技术性贸易措施挑战与应对策略

2025-09-09

  据统计,2025年前7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达9.18万亿元,同比增长9.3%,占同期出口总值的60%,成为拉动出口的重要力量。欧盟作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前7个月双方贸易总值为3.35万亿元,同比增长3.9%。在出口电子产品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占据主导地位,集成电路、电子技术产品、手机等品类的出口表现同样亮眼。然而,当前我国出口欧盟的电子产品正面临准入门槛频繁更新、市场监管持续收紧、技术标准不断提高、认证制度存在差异等多重技术性贸易措施挑战。对此,海关需进一步深化关企合作,为企业及商品“出海”提供精准技术支撑,助力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速迈进。

  一、出口欧盟面临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挑战

  (一)产品准入认证门槛持续更新

  2025年,欧盟对CE认证体系实施了一系列新规。CE认证覆盖电子设备、医疗器械、机械等22大类产品,要求产品必须符合欧盟相关指令与标准。此次修订重点涉及安全规范、电磁兼容(EMC)等关键领域,显著提高了功能性测试要求。尤其针对电子电器产品,欧盟明确要求制造商提交更详尽的性能测试报告,以验证产品在极端使用场景下的可靠性,这对企业的产品研发与检测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二)RoHS指令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欧盟《关于限制在电子电气设备中使用某些有害成分的指令》(RoHS)的监管措施愈发严格。2024年,欧盟委员会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RAPEX)针对RoHS指令发布的不合规产品通报达303起,同比增长36.0%。从通报品类来看,电器设备以190起、62.7%的占比位居首位;从违规原因分析,焊料中铅含量超标是主要问题,涉及278起通报,占比91.8%,部分产品还存在多种有害物质同时超标的情况。2020年至2024年,RoHS违规通报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充分体现出欧盟对电子电气产品有害物质管控的重视程度与监管强度持续提升。

  (三)市场抽检与处罚措施日趋严格

  欧盟不断加强对进口电子产品的市场抽检力度,不仅将CE标志滥用行为的处罚上限提高至企业年营业额的4%,还推动RoHS指令执法检查常态化。2024年,所有因RoHS指令被通报的违规产品,均不同程度受到产品召回、撤出市场、在线下架或发布消费警告等处罚,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信誉与经营效益,增加了产品出口欧盟的风险成本。

  二、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行动建议

  (一)强化企业自身应对能力建设

  企业需主动增强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内生动力:一方面,密切跟踪欧盟及其他主要出口市场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动态,在严格遵守规则的基础上,提升运用规则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生产环节的标准采用水平,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增强核心技术实力,持续提升产品品质。同时,将绿色转型融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使其成为推动企业升级的内在动力,而非单纯的成本负担。

  (二)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

  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独特优势:一是拓宽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获取渠道,及时整合并向企业传递最新政策与标准动态,搭建企业与国际规则、技术标准对接的有效桥梁;二是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引导企业规范生产经营,避免恶性竞争;三是组织企业积极参与海关在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框架下的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评议及特别贸易关注议题研究,助力行业集体发声,推动不合理贸易壁垒的调整。

  (三)深化关企协作突破贸易壁垒

  企业应积极参与海关及相关部门组织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专项培训,提升对政策规则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当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实施时间不明确、细则模糊、要求不合理或不科学,且无法自行核实等问题时,需及时向所在地海关、商务部门反馈情况,清晰提出诉求、意见与建议,借助政府部门的专业力量推动问题解决,形成“企业反馈—部门响应—协同破局”的良性互动机制,共同助力电子产品顺利开拓欧盟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