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9-25
宁波舟山港的码头上,一批价值超3700万元的汽车变速箱配件正快速完成通关流程——通过宁波海关“海关智审ETC”系统,从机检查验到自动研判放行全程仅用4分钟,其中智能审核环节耗时仅12秒。这样的高效通关体验,如今已成为宁波口岸外贸企业的常态。这一创新实践,是宁波海关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落实海关“双智”建设要求的生动成果,以智能审图为核心构建起高效(Efficient)、精准(Targeted)、集约(Centralized)的监管新路径,让“宁波速度”在重点产业出口赛道上持续领跑。
精准破题:锚定产业需求创新监管模式
汽车零配件行业作为宁波市万亿级产业集群的核心板块,近年出海势头愈发强劲。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宁波汽车零配件出口额达165亿元,同比增长9.9%。产业的高速发展,对出口货物验放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宁波海关在前期调研中精准把握关键痛点:企业既迫切希望减少货物查验中的损耗,更需保障货物及时赶上船期;而汽车零配件普遍具有形态相似、包装规整、货量庞大的共性特征。针对这一实际,宁波海关创新推出“海关智审ETC”监管模式,通过优先实施机检查验,充分发挥其“非侵入、查得快”的技术优势,再叠加智能审图系统的算法支撑,实现监管效率与服务质量的双重提升。
技术赋能:构建“零成本”智能通关体系
“海关智审ETC”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技术创新与企业友好的深度融合。该模式在海关总署智能审图通用模型基础上,创新性地新增企业资信作为第三维度评估指标,企业无需额外投入设备或技术改造,即可“零成本”参与其中。
通过关企协作建立无感化制图机制,宁波海关个性化定制本地库企业及商品清单,目前已完成25种商品、200余套特色算法模型的开发建设,重点覆盖了汽车减震器、变速箱、轮胎等占出口频次80%以上的核心商品,形成精准适配本地产业的智能审核数据库。“入库商品被查验指令命中后,系统会自动比对机检图像与企业、商品信息,优先调用专属算法模型形成审图结论,辅助精准验放。”宁波海关所属北仑海关机检查验科副科长王子琰解释道。
成效显著:效率与口碑双丰收
自“海关智审ETC”系统试运行以来,智能化监管的成效持续显现:库内商品智审准确率稳定保持在85%以上,智能审核平均耗时仅12秒,最快4分钟即可完成全流程查验放行,纳入本地库的企业商品查验时效整体提升30%以上。
这项创新举措不仅获得企业广泛认可,更收获了权威层面的肯定——成功入选2024年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片区优秀制度创新案例,并被纳入海关总署2025年智能审图重点工作事项,成为海关系统智能化监管的标杆实践。
扩容升级: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覆盖”
依托海关总署“双智”建设契机,宁波海关正推动“海关智审ETC”项目向更广范围、更多领域延伸。在本地库二期建设中,企业覆盖范围将从宁波本地逐步拓展至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区域,商品品类也将从汽车零配件产业,延伸至“新三样”、家电等辖区内产业基础扎实的领域。
从传统“监管”向“监管+服务”模式的深度演变,宁波海关在“管得住、守国门”的前提下,持续优化“通得快、促发展”的服务效能。同时,通过总结形成直属海关本地库入库标准和工作机制,宁波海关正为打造智能审图365×24全天候快速通关体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宁波思路”,让智能监管的红利惠及更多产业,为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