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款心血管AI-OCT大模型发布,开启智能精准诊疗新时代

2025-10-30

  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心血管年会上,我国首款心血管AI-OCT(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大模型——麒光AI-OCT大模型正式亮相。这款融合AI大模型与先进影像技术的创新成果,依托高质量心血管数据库突破诊疗瓶颈,被业内视为血管介入治疗(PCI)领域的重要突破,为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与医疗资源普惠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技术痛点:OCT普及遭遇"判读壁垒"

  作为心血管介入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光学活检"工具,OCT技术凭借10—20微米级的超高分辨率,能清晰呈现血管内斑块性质、支架贴壁状态等细微结构,为PCI手术提供关键指导。然而,这项先进技术的临床应用却面临显著障碍:影像判读高度依赖术者的专业经验,新手医生往往需要漫长的学习周期才能熟练掌握,这使得OCT技术难以在基层医院广泛普及。

  尽管AI技术曾被寄予破解这一难题的厚望,但传统医疗AI模型常因训练数据杂乱、脱离临床实际等问题出现"幻觉"或误判,其可靠性与专业度难以满足心血管诊疗的严苛要求,制约了技术落地进程。

  研发突破:高质量数据构筑核心竞争力

  麒光AI-OCT大模型的研发团队深刻认识到数据质量对医疗AI的决定性作用。深圳东壁科技数据有限责任公司构建了国内首个专业心血管语料库——东壁心血管语料库,系统整合全球129本顶级期刊、权威指南与临床数据,经严格校验形成高质量数据基座,从根源上解决了传统模型的数据缺陷。

  2024年初,东壁科技数据与深圳市中科微光医疗器械技术有限公司展开合作,将这一优质数据基座与先进影像设备深度融合,启动AI-OCT大模型研发。中科微光在心血管OCT领域已具备深厚技术积累,其此前研发的OCT系统因成像清晰、导管通过性好等优势,被业内评价为"可与进口产品媲美",为大模型的硬件适配提供了坚实支撑。

  临床价值:从"看图像"到"出方案"的跨越

  经过联合攻关,麒光AI-OCT大模型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深度学习与数据训练,模型可精准识别易损斑块、钙化分布、支架贴壁等手术关键特征,同时能实时调取相似病例与循证数据,自动生成符合学术规范的结构化诊断报告。

  今年5月,中科微光联合国内4家心血管领域顶尖医院启动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系统不仅误诊率低于人类医生平均水平,更能实现"秒级"影像分析,大幅缩短诊断耗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吴小凡评价,AI-OCT系统实现了从"看图像"到"出方案"的跨越,真正帮助临床进入智能诊疗时代。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袁祖贻也指出,该模型能在复杂病变诊疗中提供关键见解,助力医生以更系统、循证的方式管理冠心病。

  普惠意义:让顶尖诊疗能力下沉基层

  麒光AI-OCT大模型的价值不仅限于技术创新,更在于推动医疗资源的均衡化。"基层医院诊断能力不足,而三甲医院医疗资源紧张,把顶尖术者的经验转化为普惠工具,是医疗平权的关键。"中科微光创始人朱锐表示,团队的核心目标是通过AI技术,将顶尖医院的精准诊疗能力传递至基层。

  此前,中科微光的OCT设备已凭借中文操作界面、贴合中国医生操作思维的设计等优势,降低了基层医院的设备使用门槛。如今结合AI大模型的助力,OCT技术的学习曲线被进一步缩短,即使是经验相对欠缺的基层医生,也能借助系统获得可靠的诊断参考与手术指导。这一突破有望打破优质心血管医疗资源的地域限制,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精准诊疗服务,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的完善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