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10
美国近期祭出的关税新政引发广泛关注:对越南进口商品加征20%关税,而经越南转运的第三国商品税率更是飙升至40%。这一政策精准指向中越供应链,给以成衣、鞋类加工为主的低利润行业(利润率仅3%-5%)带来巨大冲击,同时牵动着中美越三国贸易格局与全球产业链布局。
关税新政的直接冲击与行业困境
越南的成衣、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首当其冲。这些行业长期依赖低成本优势,过去越南输美关税约8%-10%,部分企业尚可通过厂家与品牌商共同分担消化;但20%的新税率已远超其利润空间,若主要竞争国未面临同等关税,越南产品将丧失价格竞争力。超大型揽货公司负责人直言,此类行业“很难承受20%的关税”。
更棘手的是40%的转运商品税率。尽管“转运”的认定标准尚未明确,但业内普遍认为,中国大陆半成品经越南简易加工、包装后输美的产品,可能被直接归类为“转运货物”。这对高度依赖中国原料的越南制造业构成严峻考验——以服饰和鞋子工厂为例,其生产所需的纱线、聚脂纤维布料、钮扣和拉链等原料,大量依赖从中国进口。若这些“中国原料+越南组装”的产品被归入“转运”范畴,40%的税率将彻底挤压生存空间。
供应链重构压力:企业被迫调整布局
面对关税压力,企业不得不重新规划生产与供应链:
越南台商指出,台湾电子大厂可能需在越南增设工厂,提高产品本地制造比例,以满足原产地规则要求,避免被认定为“转运”。
中资企业中,从事简单货物转运的出口商已开始撤离越南,而保留的企业则需加大在越本地化加工投入,例如提升包装、胶料等环节的本地采购比例,以符合越南产地证明的硬性要求。
行业结构可能重塑:高附加值商品或因成本承受能力更强,选择直接在越南设厂生产,推动越南产业从“加工组装”向“深度制造”转型。
美越贸易失衡与全球连锁反应
美国关税新政的另一面是“越南对美国商品实行零关税”。若多数国家能享受类似待遇,美国运往亚洲的货载可能增加,一定程度上改善双向货载不均衡问题,但美国企业海外工厂的认定标准仍存疑,其实际效果有待观察。
对美国而言,政策代价同样显著:
企业成本上升:美国从越南等亚洲国家大量进口服装鞋帽,加征关税直接推高进口成本,在越美企需支付更高关税,利润空间被压缩。
供应链受阻:亚洲是美国服装鞋帽的主要供应来源,关税摩擦可能导致供应链稳定性下降,影响商品供应效率。
消费者承压:关税成本最终可能转嫁至终端价格,低收入家庭受影响尤甚,长期或加剧国内滞胀风险。
中越供应链的深层博弈与未来挑战
越南制造业对中国的依赖是绕不开的核心问题。美国在谈判中曾向越南提出“减少对中国工业进口依赖”的强硬要求,但这一目标短期内难以实现——越南从中国每年进口约900亿美元商品,其中大量是支撑其制造业的原材料,而非单纯“避税转运”。正如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玛丽・洛夫利所言,“中国对越出口增长,很大一部分是为支持越南制造业的原材料”。切断这种依赖“需要几十年,且代价巨大”。
此外,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剧了行业焦虑。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称,预计约100个国家将适用美方即将实施的10%对等关税,这对越南的相对竞争力极为不利。各方目光正聚焦7月9日美国公布的最终对等关税结果,其细则将直接决定中越供应链的调整方向。
总结
特朗普政府的40%重税政策,本质上是通过关税杠杆迫使产业链“去中国化”,但中越供应链的深度绑定使其难以一蹴而就。短期内,越南低利润行业将面临生存压力,企业被迫加速本地化生产或转移阵地;长期来看,这一政策可能推动中越产业链分工重构,也可能因成本反噬、供应链紊乱而引发全球贸易格局的连锁调整。如何在关税壁垒中找到新的平衡点,成为中越企业乃至全球产业链参与者的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