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企业破浪扬帆加速全球化:从原料药优势到创新药出海,迈向价值链高端

2025-07-09

  在日前于上海举办的第二十三届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CPHI China 2025)期间,多场主题活动聚焦医药企业出海热点,以全球化视角剖析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新形势与高质量路径。当前,中国医药企业正以强劲的内生动力突破边界,从原料药、医疗器械的规模优势,向创新药、高端制剂的全球化布局升级,在全球医药产业格局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产业根基:规模与链条优势筑牢全球化基石

  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与完整的产业链,为医药企业全球化提供了坚实支撑。经过多年积累,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和中小型医疗器械生产国,原料药制造优势持续巩固。在此基础上,抗体药物、新型疫苗等生物药产业不断壮大,医药产业正加速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这一转型既得益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推动的行业集中度提升,也离不开药品审评审批提速、新药纳入医保时间缩短等政策红利,而中国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更直接为创新药出海开辟了“技术对接”快车道。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秘书长罗扬指出,在全球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国际医药价值链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中国医药企业需借势提升国际化竞争力,实现产业布局的新突破。

  创新突围:从“跟跑”到“并跑”,创新药出海成核心引擎

  中国创新药研发已从昔日的“跟跑者”“并跑者”,成长为全球医药舞台的“新势力”。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达41起,总金额369.29亿美元,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远超2024年上半年总额,彰显出国际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

  从实验室探索到临床研究推进,从靶点发现的原始创新到生产工艺突破,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成果持续涌现。但挑战依然存在:不同区域市场的疾病谱、支付能力、竞争格局差异显著,对企业的本地化策略提出高要求。对此,行业呼吁“抱团出海”——监管部门深化国际合作铺设“政策航道”,行业组织搭建CRO/CDMO、法律金融中介、市场信息共享等平台,企业则需制定差异化商业化策略,精准对接海外需求。

  路径探索:政策护航与企业实践的双向发力

  在制剂国际化领域,一批本土企业通过品质把控与全球化布局,已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党委书记孟冬平强调,面对复杂国际环境,企业需坚定创新与品质提升,构建产业合作新生态,在差异化竞争中保持优势。

  企业层面,合作与本土化成为破局关键:科兴制药通过与国内企业合作,以技术授权、本土化生产等方式快速渗透目标市场;南京法默凯医药则经历了从仿制药到创新药授权与自主出海的转型,积累了市场选择与风险管控经验。针对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泰格医药提出“精选国别、法规先行、深耕本土”等策略,为企业区域布局提供参考。

  此外,政策工具的运用也至关重要。与会嘉宾提示,企业可善用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性保险,防范产业链风险,稳健推进全球化。

  展望:破浪前行,构建全球医药产业新生态

  中国医药产业的全球化之路,既是技术与产品的输出,更是标准与生态的共建。随着监管体系现代化、创新能力提升与国际合作深化,中国医药企业正从“产品出海”向“标准出海”“生态出海”跨越。未来,在政策护航、行业协同与企业攻坚的合力下,中国医药将在全球健康版图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为世界提供更多“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