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加征关税颠覆世界经济软着陆预期

2025-07-11

  近日,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2025年度经济报告》犹如一记警钟,尖锐指出美国政府今年4月贸然发起的全面关税战,已如脱缰野马,彻底颠覆了原本世界经济走向软着陆的良好预期。这场关税战宛如一场凶猛风暴,使得长期稳固构建的贸易关系出现难以弥合的裂痕,金融市场也随之陷入剧烈震荡,政策不确定性如乌云般笼罩,经济增长预期被无情下调,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企业因对未来贸易环境充满担忧,纷纷选择推迟投资计划、减少招聘规模,家庭也出于对经济前景的不安,开始增加预防性储备。这些软性指标无一不在清晰地预示,美国加征关税的行为,正如同高悬在全球经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将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严重冲击。

  回溯2025年年初,全球经济原本呈现出诸多软着陆的积极迹象:多数国家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成效显著,通货膨胀率处于或正稳步接近目标水平;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保持在略高于3%的水平,与前一年增速基本持平,展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劳动力市场历经调整,也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基于稳健的经济增长预期,股票市场呈现上涨态势,与此同时,信用利差持续收窄,市场信心稳步回升。

  然而,美国突如其来的关税战,瞬间打破了这一向好局面,让全球经济前景急转直下,迅速被阴霾所笼罩。市场对财政政策能否重回审慎轨道产生怀疑,央行的独立性也受到市场的拷问。全球股市遭遇“黑色风暴”,大幅暴跌,企业信用利差急剧扩大,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即便随着关税谈判的陆续推进,股市出现了短暂反弹,但债券与外汇市场依旧弥漫着对后续发展的深深忧虑,投资者们犹如惊弓之鸟,时刻警惕着新的风险降临。

  从本质上来说,全球化所带来的贸易和资本流动,本应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它能够促进各国实现更高水平的专业化分工,让资源得到更优化的配置,加速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激发市场的良性竞争,是支撑全球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下,贸易战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不断升级,这一进程遭到了严重破坏。美国采取的加征关税举措,不仅未能如美国政府所宣称的那样,有效解决贸易逆差、民众失业、收入差距拉大等国内经济问题,反而如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带来了一系列适得其反的后果。

  过去几十年来,实体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持续下行,公共债务率高企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和流动性风险等问题,如同隐藏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一颗颗定时炸弹,正进一步放大全球经济风险。如今,这一风险已不再局限于部分国家,众多发达经济体出现经济下滑的同时,不少新兴经济体也难以独善其身。这种情况不仅会严重影响各国经济复苏的进程,使债务的可持续性面临巨大挑战,还会极大地增加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的风险,威胁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和疫情的双重冲击,已使许多经济体背负了沉重的公共债务负担,很多国家的债务水平甚至达到了和平时期的历史峰值。而在未来,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转型以及国防支出等方面的庞大需求,还将继续推高财政赤字,使债务规模进一步膨胀。相关数据显示,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利息支出已从2021年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急剧上升至2024年占其GDP的4%。更为严峻的是,由于经济增速下降和国债利率上升这两大不利因素的叠加,这一比例预计还将持续升高,给各国经济带来更为沉重的压力。

  作为“央行的央行”,国际清算银行始终将金融系统的稳定视为重中之重。报告明确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政府主权债券发行的速度远远超过私人部门,然而金融中介活动却日益从传统银行转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主权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如今越来越依赖开放式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和其他资产管理公司,而这些机构往往存在严重的流动性错配问题,一旦市场出现风吹草动,极有可能引发市场恐慌,导致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同时,非金融机构在跨境金融交易中的作用大幅提升,很多机构高度依赖短期美元融资和对冲市场来管理持仓组合的风险敞口,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

  有效的经济政策,应当既能维护经济和金融稳定,又能促进可持续增长。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政策措施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取决于政策实施的方式和方法。其核心要点在于建立和维护社会各界对政策的信心。政策制定者必须明确设定政策目标,精心选择合适的政策工具,坚定不移地推进政策落实,及时、透明地处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并向公众及时、准确地阐释政策决策的考量因素。唯有如此,当公众对政策建立起信任时,其行为才会与政策制定者的预期保持一致,也才会愿意为了获得长期的经济收益而暂时接受短期的成本付出。

  为了推动全球经济尽快重回正轨,报告紧急呼吁从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四个关键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在结构性改革方面,各国应着力提高行政管理效能,通过积极吸引顶尖人才、深入改革激励机制等有效手段,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同时,要努力消除国内和跨境贸易壁垒,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等关乎国计民生与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的公共投资,以此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私人投资的跟进,为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财政政策方面,首要任务是优先确保债务负担的可持续性。政府需要合理调整支出和税收的构成,重建可靠的预算规则和严格的财政纪律,从而提高财政计划的可信度。这一举措不仅将大大降低金融不稳定风险,为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提供坚实保障,还能够为未来必要的财政支出创造充足的空间,使政府在应对各种经济挑战时拥有更多的政策选择。

  监管政策方面,要全力推动《巴塞尔协议Ⅲ》在各国的普遍实施,以此强化全球金融监管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同时,对于那些可能危及金融稳定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必须实施严格监管,坚决防止系统性风险在这些领域的累积和爆发,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货币政策方面,由于不同国家在经济结构、发展阶段以及通胀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可能面临截然不同的通胀前景。因此,各国央行必须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变化,准确预判经济走势,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政策工具。在使用量化宽松等非常规措施时,要格外谨慎,因为这类措施的边际效益往往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递减,且一旦实施,后续退出难度较大。此外,央行还应加强对市场的前瞻指引,及时向市场传递明确、稳定的政策信号,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中增加可预测性,持续建立和巩固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信任,有效锚定市场预期,为经济的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美国加征关税的行为已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世界各国需携手合作,积极采取上述有效措施,方能逐步化解危机,推动全球经济重新回到稳定、可持续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