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项皮革国家标准发布,全链条规范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5-11-17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7项皮革领域国家标准,从原料质量、物理性能、色牢度测试三大核心维度建立明确规范。这些标准紧密贴合行业生产实际与质量控制需求,既填补了关键环节的技术空白,又强化了与国际标准的衔接,将为皮革产品品质提升、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原料质量规范:筑牢生产源头防线

  2项针对蓝湿革的国家标准,为皮革生产奠定坚实基础。《皮革绵羊蓝湿革规范》(GB/T 22883—2025)与《皮革山羊蓝湿革规范》(GB/T 22887—2025),明确了原料选用、感官质量、收缩温度及有害物质含量等关键指标,同时规范了对应的试验方法。这一举措从源头把控原料品质,确保蓝湿革能精准匹配下游各类皮革加工需求,有效解决传统生产中原料质量参差不齐、适配性不足的问题。

  物理性能测试:量化品质评判标准

  3项物理性能测试标准,为皮革品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皮革耐折牢度的测定第1部分:挠度仪法》(GB/T 39368.1—2025)、《皮革物理和机械试验抗张强度和伸长率的测定》(GB/T 46469—2025)、《皮革沾污性能的测定第2部分:马丁代尔摩擦法》(GB/T 41424.2—2025),通过模拟日常使用中的受力、摩擦等场景,精准量化皮革的耐折性、强韧性与抗沾污能力。企业可依据这些标准针对性优化生产工艺,改善传统工艺下产品性能不稳定的痛点,提升整体质量水平。

  色牢度测试完善:保障外观稳定可靠

  2项色牢度相关标准,进一步规范测试方法与结果判定。《皮革色牢度试验试验通则》(GB/T 46471—2025)确立了统一的试验规范与指导原则,确保测试环境一致性,提升结果的可比性与准确性;《皮革色牢度试验颜色迁移到聚合物上的色牢度》(GB/T 46470—2025)则明确了颜色迁移风险的测试方法,有效规避皮革在长期使用中向聚合物配件迁移颜色的问题。这些标准不仅保障了产品外观稳定性,还通过衔接国际技术参数,降低因检测差异导致的出口贸易壁垒。

  此次7项国家标准的发布,构建了覆盖皮革生产全链条的质量控制体系,既助力企业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竞争力,也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了坚实保障。未来,随着标准的落地实施,皮革行业将逐步实现从“经验管控”向“精准量化”的转型,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