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14
在全球玩具市场受关税等因素扰动的背景下,英国作为欧洲最大玩具市场之一,今年1-5月销售额同比增长8%,展现出强劲韧性。这一增长背后,是渠道结构的深刻变革、品类需求的分化升级,以及价格策略的精准适配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渠道革命:线上反超线下,渠道集中度持续提升
英国玩具市场的渠道格局正经历标志性转变:
线上渠道成为主导:去年3月至今年4月,线上渠道贡献了50.1%的玩具销售额,同比增长4%,这一比例不仅远超欧盟五大经济体41%的平均水平,在欧洲也仅次于德国。线上的核心优势在于覆盖品类全、购买便捷,尤其契合积木、游戏/拼图等需要详细比价和用户评价参考的品类。
线下渠道呈现“两极分化”:
纯电商平台与玩具专卖店成为绝对主力,过去12个月合计贡献59%的销售额,且份额持续上升,凭借专业选品和场景化体验(如专卖店的互动试玩)巩固优势。
折扣店渠道稳步增长,反映出英国消费者对高性价比玩具的偏好。
食品杂货渠道则大幅萎缩,市场份额同比下降6%至14%,核心原因是英国通胀高企时,该渠道为保障食品等必需品利润,缩减了玩具这类非必需品的铺货量。
二、品类分化:热门品类驱动增长,渠道适配性成关键
不同品类在渠道中的表现差异显著,且头部产品的拉动作用突出:
线上三大核心品类:积木、游戏/拼图、婴幼学龄前玩具占据线上销售额的一半以上。其中,积木品类由乐高植物系列、F1一级方程式赛车系列带动;游戏/拼图则依赖宝可梦卡牌、世界杯主题卡牌等集换式产品,这类产品因粉丝经济属性强,线上社群传播和预售模式更易激发购买欲。此外,户外运动玩具、青少年电子产品在线上的增长,也反映出家庭“宅家娱乐”向“户外+科技”的需求延伸。
线下依赖“场景化与冲动消费”:
线下虽整体承压,但毛绒玩具仍居销量榜首,婴幼学龄前玩具、娃娃紧随其后,不过这三大类均呈下滑趋势。
艺术手工、收集玩具、玩具车等品类更依赖实体渠道,原因在于其单价低(易引发冲动消费)、需直观体验(如手工材料的质感、玩具车的操作性)。
食品杂货渠道的“小众增长”:尽管该渠道整体萎缩,但仍有细分机会——探索及其他类、毛绒玩具、玩具车在该渠道增长最快,占其玩具销售额的32%,不过在全市场占比仅20%,属于“渠道特供”型增长;授权玩具和收集玩具则凭借IP热度,在杂货渠道维持增长潜力。
三、增长引擎:头部产品拉动+低价策略适配
英国玩具市场的8%增长并非全面普涨,而是由五大品类驱动,且离不开精准的产品与价格策略:
五大增长品类及核心驱动力:
积木:乐高的“植物系列”(契合环保理念)和“F1赛车系列”(绑定全球赛事IP)成为爆款;
游戏/拼图:集换式卡牌的“IP+热点”逻辑,如宝可梦经典IP与世界杯足球主题结合,激发收藏热情;
玩具车:风火轮小车的经典IP与超市自有品牌的低价款形成互补,覆盖不同消费层级;
艺术手工:超市自有品牌手工材料包(低价刚需)与Character Options贴纸手链、迪士尼“星际宝贝”主题套装(IP溢价)组合,兼顾性价比与趣味性;
儿童电子玩具:Zuru和Moose Toys的仿真宠物、机器人系列,以科技感和互动性吸引青少年群体。
低价策略成共通逻辑:
英国玩具均价为10.14英镑,食品杂货渠道均价仅5.5英镑,10英镑以下产品贡献了该渠道59%的销售额和85%的销量;
即使是科技含量较高的儿童电子玩具,在杂货渠道也将均价控制在12英镑以下,通过“低价切入+功能吸引”打开市场。
四、总结:逆势增长的底层逻辑与启示
英国玩具市场的增长并非偶然,而是“渠道效率提升+品类精准卡位+价格策略务实”的必然结果。对玩具企业而言,可借鉴的核心启示包括:
抓住线上渠道红利,尤其针对积木、卡牌等适合线上传播的品类,强化内容营销(如短视频测评、粉丝社群运营);
线下渠道需聚焦“体验感”,如专卖店强化互动试玩,杂货渠道主打低价冲动消费款;
绑定IP与热点(如赛事、经典动画),同时通过“高价爆款+低价引流款”的组合覆盖多元需求。
未来,随着英国通胀压力缓解及夏季新品(如电影IP衍生玩具)上市,这一增长态势有望延续,但其可持续性将取决于品类创新与渠道协同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