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浙江外贸首破四万亿元,民营主力与绿色动能共筑增长韧性

2025-10-24

  据杭州海关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浙江省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四万亿元大关,达4.17万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3.16万亿元,同比增长8.3%;进口1.01万亿元,同比增长0.2%。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站上4万亿元、3万亿元、1万亿元台阶,均创历史同期新高,且进出口和出口规模已超过2021年(“十四五”首年)全年水平,在全球贸易格局调整中展现强劲发展韧性。

  民营主体挑大梁,市场活力持续迸发

  前三季度,浙江外贸主体队伍不断壮大,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突破12万家,其中民营企业达11.2万家,较去年新增8000余家,成为外贸增长的核心支撑。民营企业进出口值占全省外贸总值的82%,拉动全省进出口增长6.3个百分点,充分彰显民营经济在开放型经济中的“主力军”地位。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贸易政策,浙江民营企业表现出极强的适应力与竞争力。“特别在出口方面,民营企业以9.4%的增速领跑各类型企业,对出口增长贡献率达96.6%。”杭州海关统计分析处处长王杨指出,这种韧性既源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捕捉,也得益于长期积累的产业链优势。与此同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优质主体加速成长,进一步夯实了外贸发展的微观基础。

  市场布局多元化,新兴市场增速亮眼

  浙江外贸市场结构持续优化,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新兴市场开拓成效显著。前三季度,对欧盟出口5598亿元,规模稳居第一大出口市场,同比增长10.4%;东盟凭借16.8%的同比增速成为主要出口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区域,并超越美国跃升为第二大出口市场。

  企业“靶向式”开拓市场的案例屡见不鲜。台州市春丰机械有限公司结合东盟农业生产特点,针对性研发锂电池动力农机产品,大幅提升设备续航能力,精准契合当地市场需求,收获订单增长。类似地,金华某纺织企业通过组建本土销售团队、参加当地展会等方式深耕东盟市场,今年前7月对东盟出口同比增长30%,成为业绩新支柱。整体来看,前三季度浙江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全省总值的57.0%,同比增长8.8%,多元化布局有效分散了市场风险。

  产品升级“绿”意浓,新旧动能协同发力

  出口产品结构的“更新换代”成为外贸增长的重要引擎,“新三样”产品(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前三季度出口963.8亿元,同比增长19.7%,以3.1%的出口占比贡献了6.6%的出口增量,成为绿色转型的鲜明注脚。其中,电动汽车、锂电池分别实现超八成、三成的高速增长,合计拉动出口增长0.7个百分点;太阳能电池在第三季度实现9个季度以来的首次增长,市场需求逐步回暖。

  传统产业与高端制造协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巩固。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9.8%,占出口总值的46.8%,宁波均胜电子等企业通过持续高研发投入,在智能座舱等领域突破核心技术,推动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增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增长4.8%,占出口总值的29.6%,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品质升级保持稳定竞争力。

  进口提质强根基,赋能产业升级发展

  进口端呈现“质效双升”态势,为浙江制造业升级注入动力。前三季度,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进口额分别达1752.3亿元、84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27.4%,合计拉动进口增长2.8个百分点,其中电脑及其零部件进口同比激增51.1%,反映出产业链上游升级需求旺盛。同时,原油、煤等能源产品进口量保持增加,为工业生产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传旺分析指出,浙江外贸的亮眼表现,得益于企业市场布局调整、研发投入加码,以及政策扶持与通关便利化的双重支撑。未来随着数字技术与外贸全链条的深度融合,浙江外贸有望持续释放增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