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4-18
作为全国第三大鞋类产业带,成都与温州、泉州、广州并称为“三州一都”,不仅孕育了众多本土女鞋品牌,更是国内外知名品牌的重要代工基地,聚集着超1500家生产及配套企业,其女鞋出口量占全国三分之一。面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冲击,四川制鞋业正通过市场转型、管理升级等方式积极破局。
关税影响有限,市场重心转向内销
四川省鞋业协会秘书长马运涛表示,经历中美贸易摩擦后,成都及四川制鞋企业已将业务重心转向国内市场。目前,俄罗斯等欧洲市场成为主要出口方向,与美国客户直接贸易的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因此美国关税政策对本地产业的直接影响较为有限。不过,随着沿海制鞋企业可能加大内销力度,成都女鞋产业需进一步优化管理模式,提升市场竞争力。此外,受产业调整与环保政策影响,成都部分制鞋企业已逐步向达州、广元、资阳等地迁移。
关税“双刃剑”:损害美国消费者利益
美国的关税霸凌政策不仅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反而反噬其国内消费市场。四川省鞋业协会调研发现,部分美国客户试图通过损失定金、要求转运或降价等方式应对关税,但均遭到中国鞋企拒绝。马运涛指出,关税上涨直接推高贸易公司拿货成本,最终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央视报道显示,美国关税政策生效后,一双原价150美元的球鞋售价涨至230美元。美国服装与鞋类协会也坦言,关税政策将抬高日用品价格,损害本土企业与消费者利益。对此,四川省、成都市政府已组织专题研讨,后续将出台扶持政策助力企业应对短期压力。
中国制造业优势凸显,产业回流难实现
针对美国试图推动制造业回流或转移的意图,马运涛强调,鞋类制造涉及数十道工序,需五金、皮革、纺织等上百家配套企业协同作业,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与成熟的技术工人是无可替代的优势。美国不具备承接鞋类产业回流的能力,东南亚也难以取代中国的制造业地位。美国鞋类分销商协会数据印证了这一点:海外生产的100美元球鞋,若在美国本土制造,成本将飙升至300-400美元。
聚焦内需市场,提升综合竞争力
马运涛建议,成都鞋企应将重心持续放在国内市场。中国拥有超10亿人口的庞大消费群体,市场潜力巨大。数据显示,2022-2024年中国女鞋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头部品牌如达芙妮、百丽时尚均实现营收与利润的显著提升。不过,成都鞋企需警惕沿海企业转向内销带来的竞争压力,在管理、研发创新及电商运营等方面补足短板,以更灵活的策略应对市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