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20
8月14日,印度商工部发布公告,针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泰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聚氯乙烯悬浮树脂,作出反倾销肯定性终裁,建议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涉案产品继续征收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这一裁定成为影响全球PVC贸易格局的重要因素。相较于2024年10月的初裁结果,中国PVC企业被加征的税额大幅提高,而其他国家及地区企业的税额普遍下降,形成明显的“税额差”。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升温、PVC供需失衡的背景下,这一超出预期的结果不仅直接影响中国PVC对印度出口,更将推动中国PVC产业加快探索发展新路径。
采访中,行业媒体记者了解到,印度此次PVC反倾销调查终裁,核心目标是通过“差异化税率”主动调整PVC进口来源结构。
行业分析机构PVC高级分析师介绍,根据终裁结果,印度对中国电石法PVC主要出口企业征收的反倾销税高达140~177美元/吨,而对中国台湾省台塑(作为亚洲最大PVC粉出口厂商,其市场动态具有风向标意义)的税额仅为47美元/吨,两者税额差距达93~130美元/吨。从2024年至2025年的价格数据来看,中国台湾省台塑与中国电石法PVC出口至印度的价差,仅在个别时期超过93美元/吨。这意味着,印度PVC反倾销终裁结果生效后,中国PVC产品在印度市场的价格优势将彻底丧失。
“这种‘税额差’直接削弱了中国PVC对印出口的核心竞争力。”该分析师表示,过去数年,中国一直是印度PVC进口的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印度前五大PVC进口来源地合计占其总进口量的87.66%,其中中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但随着印度PVC反倾销终裁结果的落地,中国对印度PVC出口量将大幅减少,日本、韩国及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货源供应则会持续增加,印度PVC进口结构将迎来根本性调整。
期货机构分析师认为,印度此次PVC反倾销终裁结果,体现了其明确的政策导向:并非通过全面限制PVC进口来保护本土产业,而是借助税率调节这一杠杆,重塑进口来源结构,引导市场采购从中国转向美国等其他国家和地区。该分析师指出,这一政策逻辑背后,既与印度缓解对华贸易逆差的需求相关,也隐含着其通过调整供应链、降低对单一国家依赖的考量。
据悉,中国PVC产业的成本优势主要源于电石法生产工艺。该期货机构分析师介绍,全球PVC生产以乙烯法为主,而中国依托煤炭资源优势,电石法工艺占比超过80%,这使得国内PVC生产成本较全球乙烯法工艺成本低500~800元/吨。“在低成本驱动下,中国PVC产品大量进入印度市场,对当地本土生产企业造成了较大的市场冲击。”该分析师表示,在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下,印度通过反倾销设置贸易壁垒,本质上是为本土制造业争取发展空间与市场份额。
此外,长期以来印度对中国存在较大规模的贸易逆差,而PVC作为大宗化工产品,是中国对印度出口的重要品类。上述行业分析机构分析师解释道:“对PVC这类占出口比重较高的产品加征反倾销税,是印度试图通过局部进口调整、缓解对华贸易逆差的直接手段。”
作为中国PVC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印度反倾销政策的实施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不仅在短期内削弱中国PVC出口竞争力,更将在长期改变全球PVC货源流向。
对此,另一期货机构能化领域首席研究员认为,未来一个季度左右,中国PVC出口量将出现下滑。
浙江特产石化有限公司研投总监宋仕威进一步指出,出口量下滑将直接加剧中国PVC市场的库存累积压力。当前中国PVC市场已处于供需偏宽松的格局,出口受阻后,国内库存消化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出口企业利润可能因被动降价、转口贸易等因素受到更大挤压。
上述行业分析机构分析师表示,受此影响,全球PVC货源将进入“再平衡”阶段。“这种货源流向的调整,至少需要数月时间来摸索和适应,期间企业将面临客户流失、渠道重建的成本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印度自身的PVC产能扩张计划,将进一步改变长期供需格局。据了解,2025—2028年印度计划投产300万吨PVC产能,若该计划顺利落地,其PVC对外依存度将显著下降,届时全球PVC货源流向可能迎来第二轮调整,中国PVC出口“再平衡”的难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谈及中国PVC出口格局的长期变化,前述期货机构分析师认为,市场将呈现三大特征:一是出口增速放缓,印度作为占中国PVC出口超四成的核心市场,其设置的贸易壁垒将直接削弱中国PVC的价格优势,过去几年中国PVC出口的增长态势将难以延续;二是出口流向“去印度化”,中国企业为规避贸易风险,将加快开拓东南亚、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构建多元化出口布局;三是产业链结构被动升级,面对传统市场的关税壁垒与新市场的竞争压力,企业将从“低价竞争”转向“价值竞争”,出口产品向高附加值、专用料(如医用级PVC、糊树脂)及PVC制品方向升级,以规避关税影响并提升核心竞争力。
采访中,行业媒体记者了解到,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与国内产业结构性矛盾凸显的双重压力下,中国PVC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正被不断压缩。如何突破困境?受访人士普遍认为,关键在于从“被动应对反倾销”转向“主动构建核心竞争力”,通过市场多元化、产品升级、工具赋能三大路径,打造长期抗风险能力。
“摆脱对印度等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是企业应对贸易风险的首要任务。”前述期货机构分析师建议,中国PVC企业应加快全球市场布局:一方面,深化东南亚、非洲、西亚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域经济合作机遇,挖掘中亚(PVC产能有限且新投产计划少)、非洲(发展潜力较大)等地区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可尝试进入欧美高端市场,通过产品差异化打开增量空间,形成“多点支撑”的全球销售网络,分散地缘政治与贸易政策风险。
另一期货机构能化领域首席研究员也认为,中国PVC的全球竞争力并非仅依赖印度市场。2025年上半年,中国PVC对印度出口占比已降至42.1%,而对其他地区的出口增速则较为可观。“这表明中国PVC在全球范围内仍具备明显竞争优势,一旦印度将采购转向其他国家及地区,可能导致这些国家及地区市场供应短缺、价格上涨,反而为中国PVC打开非印度地区的出口空间。”
除此之外,企业还需推动产品与产业链升级,实现从“低价竞争”到“价值竞争”的转变。国内PVC产业长期依赖通用料出口,高性能专用料、高附加值制品占比偏低,导致国际议价能力较弱。宋仕威认为,要实现产品“顺畅走出去”,企业必须从“做产品”转向“做精品”——高附加值产品不仅能规避原料层面的关税壁垒,还能提升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从根本上增强国际竞争力。他提到,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开始在海外布局高附加值生产线,逐步提升国际品牌知名度。
“未来一段时间,包括PVC在内的诸多产业,都可能面临类似反倾销及其他不确定性风险。企业只有持续升级产品、提升竞争力,积极调整出口模式、推进多元化布局,才能更好地应对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宋仕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