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关税政策“松绑”:拟取消中国电动车重税,减免中美钢铝关税求破局

2025-10-28

  近期,加拿大在贸易领域接连释放政策调整信号:一边是国内省份密集呼吁取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100%关税,另一边已正式对部分中美输加钢铁和铝产品减免附加税。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该国在贸易战反噬与经济压力下的艰难转向,也折射出其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的复杂考量。

  一、省内施压:农业重创倒逼电动车关税松绑

  “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已引发贸易战,西部经济正遭受灾难性打击。”马尼托巴省省长基纽近期致信总理卡尼,言辞恳切地要求联邦政府取消这项100%的惩罚性关税。这并非孤例,此前萨斯喀彻温省省长莫伊已多次表达类似诉求——该省8月对华油菜籽出口同比暴跌76%,而油菜籽产业承载着西部4万种植户的生计。

  关税反噬的痛感早已蔓延至多个行业。2024年加拿大对华农产品出口额达36亿美元,而自该国跟随美欧对中国EV加征关税后,中方迅速采取反制措施:不仅对加拿大油菜籽发起反倾销调查,今年8月更征收75.8%的临时反倾销保证金,同时对菜籽油、水产品、猪肉等加征关税。数据显示,加拿大油菜籽对华出口额一度损失近50亿加元,猪肉生产商也因市场萎缩陷入亏损,农业大省的抗议声浪持续高涨。

  雪上加霜的是,加征关税并未达到保护本土市场的预期,反而让自身电动汽车市场陷入低迷。2025年二季度,加拿大EV销量同比骤降39.2%,核心症结在于缺乏5.5万加元以下的低价车型,而中国EV曾是填补这一市场空白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农业部长希思·麦克唐纳公开表态,政府正推进EV政策审查,“支持农民是首要任务,必要时会调整关税”。据透露,若政策落地,中国EV有望凭借性价比优势重返加拿大市场,乐观情况下或在2025年底至2026年初实现突破。

  二、精准减免:中美钢铝关税调整的双重逻辑

  在电动车关税争议升温的同时,加拿大财政部已于10月15日正式生效一项关税减免修正案,对中美输加钢铝产品实施差异化“松绑”。根据新规,中方方面,仅对加拿大本土无法生产的特种钢铁和铝产品给予关税豁免,且明确禁止转售美国,防止本国成为“中转跳板”;美方方面,减免范围则聚焦公共卫生、国家安全等刚需领域,涵盖食品包装钢材、医疗设备铝材等产品。企业需主动申报并说明“非进口不可”的理由,目前已有数十家企业获得豁免,完整细则将于11月5日公布。

  这一调整源于去年贸易政策的“后遗症”。2024年下半年,加拿大对中美钢铝加征附加税,对美部分是报复其50%的高关税,对华部分则被解读为“追随美国的站队行为”。但此举很快引发连锁反应:美国未作让步,导致2025年2月加拿大钢铁出口暴跌25.5%,安大略省钢厂被迫停产或降薪;中方的反制更直接冲击农业根基,形成“两头受困”的局面。此次减免被业界视为“精准救急”,既避免冲击本土产业,又试图缓解关键领域的供应链压力。

  三、关系僵局:修复对华合作与经济困局的双重挑战

  关税调整的小动作,难掩加拿大在对华关系上的深层困境。尽管总理卡尼近期接连派出官员访华,外长阿南德上周也完成对华访问,试图修复双边关系,但《环球邮报》援引专家分析指出,破局难度极大——中方取消油菜籽反制措施是关系缓和的关键,但加拿大短期内仍无意彻底放宽对中国电动汽车的限制,形成政策“死结”。

  国内经济的悲观情绪更让政策调整迫在眉睫。彭博社调查显示,超半数加拿大人预期未来六个月经济走弱,钢铝行业因关税导致大量裁员,企业前景普遍疲软。有网民直言:“加拿大消费者群体有限,在与中美两国的关税战中根本没有筹码。”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作为全球最大油菜籽出口国,中国曾是其最稳定的买家,而当前贸易摩擦已让这一合作根基动摇。

  从跟随美国加征关税到如今选择性“松绑”,加拿大的贸易政策转向,本质上是在大国博弈与自身利益间的艰难平衡。对于卡尼政府而言,如何通过实质性政策调整换取对华关系突破,同时避免过度依附美国而丧失自主空间,将直接决定其能否走出经济困局。这场“求生式”的政策调整,或许只是加拿大重塑贸易格局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