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1-12
近日,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与电信终端产业协会(TAF)联合制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携手国内头部终端及芯片企业共同起草的T/CCSA 708-2025(T/TAF 313-2025)《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无线充电技术要求》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实施。作为国内首个聚焦移动终端融合无线快充的统一规范,该标准的落地填补了行业技术空白,为破解无线快充协议碎片化难题提供了关键解决方案。
无线充电技术凭借移动便捷的核心优势,已成为消费电子、移动通信乃至智能汽车领域的新兴热点,各类无线充电设备加速普及。但长期以来,行业存在的突出痛点制约了产业升级:主流无线快充设备采用不同技术协议,呈现明显的碎片化特征,异厂商设备间难以实现快充互联互通。这不仅让用户面临“换个充电器就降速”的糟糕体验,更从技术层面阻碍了绿色能源在终端领域的普及应用,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此次发布的标准以电磁感应技术为核心,构建了覆盖“芯片—设备—应用”全产业链的技术规范体系,核心内容涵盖五大关键维度。在通用要求层面,明确了发射端、接收端设备及芯片的定义与技术原则,划定清晰适用范围;物理层通过规范线圈尺寸、磁场强度、工作频率等硬件参数,从底层保障不同厂商设备的兼容性;协议层统一通信逻辑与功率调节协议,直击“协议不通”的核心痛点,实现跨品牌快充互通;应用层针对手机、平板、智能穿戴等不同终端特性,制定差异化功率适配策略;异物检测环节则明确金属异物识别、过热防护等安全要求,通过实时监测与自动断电机制筑牢安全防线。
标准制定过程中,产业链协同发力保障技术落地。广东省终端快充行业协会作为关键推动者,联合核心企业成立专项工作组,通过技术研讨会梳理分歧点形成统一方案,搭建兼容性测试平台提供实测数据支撑,并协调企业与标准化组织沟通,确保标准既具前瞻性又贴合产业实际。这种“协会统筹+企业参与+机构支撑”的模式,让标准内容充分吸纳行业经验,经充分验证后获得广泛认可。
作为国内首个支持高功率融合充电的无线快充标准,其实施价值深远。一方面将有效规范设备制造商研发生产行为,指导企业打造兼容互通的充电产品;另一方面能保障无线电频谱资源高效利用,推动融合快充产业高质量发展。随着标准落地推广,跨品牌无线快充互通将成为常态,既提升用户体验,更加速绿色能源在终端领域的普及,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