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穿越欧亚大陆 武汉中亚班列实现双向对开

2025-07-01

  湖北的光电屏等产品进入中亚市场,助力当地发展;中亚的粮油等产品平价走进武汉市民生活,丰富民众餐桌。近日,恰逢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哈萨克斯坦召开之际,武汉中亚班列实现双向对开。

  2014年,首趟中亚班列从武汉启程,正式拉开中哈物流合作序幕。十余年间,依托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双口岸枢纽,湖北港口集团运营的中亚班列已累计开行133列,运送货物10842标箱(TEU),货值逾15亿元。

  新发展机遇下,2023年中国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中亚关系迎来了新的“蜜月期”。湖北港口集团创新开通哈萨克斯坦乌拉尔斯克至武汉新通道,后又陆续开通多条中亚粮食物流新通道,截至目前,中亚班列跨境运输线路可通达中亚国家13个城市。

  其中,作为武汉中亚班列运营主体,湖北港口集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中亚班列+长江黄金水道”多式联运叠加效应凸显,来自中亚的货物转运至阳逻港,经长江黄金水道发往长江沿线各大城市,而长三角、珠三角的货物在武汉集结后直达中亚,逐渐形成了“江海—铁路—陆路”的立体交通网络。与此同时,通过优化通关效率、创新多式联运模式,武汉中亚班列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推动去回程均衡发运、双向对开,成为畅通中国—中亚经济走廊的黄金通道。

  值得关注的是,同年6月,湖北港口集团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设立集结中心,不断推进境外集疏运体系建设,以“实体支点”激活区域合作新动能。

  正是在“以物流带运贸”这种优势下,中亚贸易开启了协同发展的崭新篇章。就在今年5月,华中区域首列中亚农产品回程运贸专列抵汉,通过运贸一体化模式,湖北港口集团构建起“境外直采+国际班列+铁水联运+本地分销”全链条体系,农产品年进口量将超50万吨。湖北港口集团汉欧国际公司总经理助理夏泽豪介绍,回程主要是来自中亚的棉纱、锑精矿、麦麸颗粒、大麦等,未来该体系还将继续拓展高附加值农产品、矿产等贸易,继续为湖北与中亚的经贸合作添砖加瓦。

  “如今在中亚,从路上行驶的中国车,到客户代表使用的华为手机、宾馆电器等中国造,‘中国印记’已深度融入当地产业链与日常生活,我们途经阿拉木图时,看到由中亚班列运送的湖北制造光电屏已装配在哈萨克斯坦的交通导览系统上,成为丝路民心相通的最亮注脚。”6月,湖北港口集团中亚小组赴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开展深度合作调研,中亚小组代表、汉欧国际公司总经理助理夏泽豪说道。

  密集穿梭的中亚班列,10天就能穿越欧亚大陆,把产自中亚的棉纱、锑精矿、麦麸颗粒、大麦等带入湖北市场,像哈萨克斯坦葵花籽油、红花籽油,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炒菜时少油烟等优势深受武汉市民的欢迎。此外,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电子产品、生活用品等“湖北制造”也正加速走向中亚国家。数据显示,2024年湖北与中亚贸易额达948亿美元,同比增长5.9%。

  “武汉中亚班列通过多式联运等方式提高运输时效,以全链条整合带动区域协同发展。”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胡继亮表示,未来,随着高附加值农产品、矿产贸易的拓展,中亚班列作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加速器的价值功能将进一步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