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外贸连跨三个“千亿级”台阶,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速领跑长三角

2025-10-30

  10月29日,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决胜‘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系列发布会获悉,安徽外贸进出口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从“十三五”末的5451.5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8643.7亿元,连续跨越三个千亿级台阶;外贸总值在全国的排名从第13位跃升至第9位,稳居中部第一;“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速达12.2%,在长三角地区保持领跑态势。这一系列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合肥海关在监管效能提升、服务创新、产业赋能等方面的持续发力。

  筑牢监管防线,守护外贸安全与秩序

  合肥海关通过完善全链条监管机制,为安徽外贸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截至目前,累计监管进出口货物近9000万吨,对1.3万批次不合格商品及时处置,从源头防范质量与安全风险;在税收征管方面,累计征税1068.3亿元,保障国家税收安全;同时严厉打击走私行为,查办走私犯罪案件106起,维护公平有序的外贸环境。

  创新服务举措,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为优化营商环境,合肥海关连续4年开展“合畅”系列活动,推出多批针对性举措。一方面,积极支持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帮助企业开辟外贸新赛道;另一方面,全力培育市场主体,目前安徽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数量已达1.3万家,较“十三五”末增加近4000家;同时新培育AEO(海关高级认证)企业80家,让优质企业享受更多通关便利。

  从2025年前三季度数据看,安徽外贸主体活力进一步释放:全省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同比增加近1300家,其中民营企业1.2万家,以3718.2亿元的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8%)占据全省外贸总值的51.2%,持续保持第一大外贸主体地位;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813.3亿元,同比增长19.6%,占比25%,各类主体协同发展的格局愈发稳固。

  聚焦产业升级,推动外贸结构优化

  围绕安徽汽车、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合肥海关定制化出台支持政策——从助力“皖车快跑”、服务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全方位推动产业与外贸深度融合。

  政策红利逐步转化为结构升级成效:“十四五”以来,安徽机电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总值比重从“十三五”末的59%提升至7成以上,其中汽车出口跃居全国第一;2025年前三季度,全省出口汽车(含底盘)80.2万辆,出口量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同比增加17.8%,出口额达856.6亿元(同比增长25.5%);电动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合计出口634亿元,同比增长71.9%,占出口总值的13%。与此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下降至不足1成,产业链向中高端跃升的趋势明显。

  提升平台能级,积蓄开放发展势能

  在开放平台建设上,合肥海关积极协调推动省内各类平台申建,助力安徽新增1个综合保税区、2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目前,安徽拥有综合保税区6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6个,两类平台数量均位居中部地区第一,为外贸企业提供了更便捷的保税仓储、加工、物流服务,进一步强化了安徽对外开放的硬件支撑。

  拓展全球“朋友圈”,构建多元贸易格局

  合肥海关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推动RCEP等多边贸易协定红利充分释放,帮助安徽出口产品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5年前三季度,安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总值达3919.4亿元,占全省贸易总值的54%,较“十三五”末提升8个百分点;对东盟、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对拉美增长17%、非洲增长29.1%、中亚增长62.8%,贸易市场多元化格局持续巩固。

  从贸易方式看,安徽也呈现多样发展态势:2025年前三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5019.8亿元(增长8.9%,占比69.1%),加工贸易进出口1582.9亿元(增长42.8%,占比21.8%),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568亿元(增长23.4%,占比7.8%),不同贸易方式协同发力,为外贸增长提供了多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