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冲击全球轮胎贸易格局

2025-04-22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两项关于“对等关税”的行政令。这项政策规定,对所有国家征收10%的“基准关税”,同时针对美国贸易逆差较大的国家,征收更高的“对等关税”。其中,对中国的对等关税税率设定为34%,对中国胎企在海外设厂的柬埔寨、越南、塞尔维亚、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也分别制定了49%、46%、37%、36%、32%、24%的高额对等关税税率。基准关税已于4月5日凌晨生效,对等关税则在4月9日凌晨开始实施。面对这一情况,4月4日中国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作为反制措施。不过,由于部分政策尚未完全落地执行,市场充满不确定性,各方都持观望态度。

  中国输美轮胎:出口占比锐减,关税影响受限

  自2014年起,美国多次针对中国输美轮胎发起“双反”调查,再加上特朗普上一任期的“301调查”,中国输美轮胎的数量出现“断崖”式下跌。海关数据清晰显示,2014年中国全钢轮胎输美占比高达20.81%,半钢轮胎输美占比为29.18%;到了2024年,这两项占比均降至个位数,全钢轮胎输美占比仅为3.17%,半钢轮胎输美占比更是低至0.95%。所以,此次美国的对等关税政策,对中国输美轮胎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中国胎企海外布局:规避壁垒,多点开花

  为了避开贸易壁垒,中国轮胎企业积极在海外投资建厂。东南亚地区凭借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和优越的地缘优势,成为中国轮胎工业“走出去”的热门选择。目前,中国轮胎企业在海外的工厂,约90%的产能集中在东南亚,主要分布于泰国、越南、柬埔寨、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地。欧洲作为全球重要的轮胎需求市场,在满足就近需求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也成为中国轮胎企业海外建厂的新目标。尽管现阶段欧洲的产能占比不足8%,但从未来全球产能投建的预期来看,潜力巨大。

  当前中国轮胎企业在海外的全钢轮胎综合产能达到4255万条,已投产3650万条;半钢轮胎综合产能为26450万条,已投产17450万条。海外建厂不仅能规避国际贸易壁垒,帮助企业打入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还能借助当地的原材料成本优势、关税优惠政策以及物流辐射优势,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全球竞争力。此外,多地区的产能布局也降低了企业对单一区域的依赖。

  美国轮胎进口:来源地变迁,关税冲击东南亚

  近年来,随着中国轮胎企业在东南亚集中设厂,加上《美墨加协定》带来的关税豁免优势,美国轮胎的进口来源地发生了显著变化。2024年的数据表明,墨西哥、泰国、越南、加拿大成为美国轮胎的主要进口来源国。在卡客车轮胎方面,泰国、越南、加拿大、柬埔寨的进口比重分别为27%、15%、9%、8%;乘用车及轻卡车轮胎方面,泰国、墨西哥、越南、印尼的进口比重分别为25%、14%、9%、8%。由此可见,美国此次的对等关税政策会对东南亚轮胎出口造成一定冲击,不仅会提高出口关税,还可能影响中国轮胎企业在东南亚的产能布局进度。

  关税连锁反应:波及中资胎企,重塑市场格局

  总体而言,由于中国轮胎输美比重已降至3.5%以下,此次对等关税对中国轮胎出口美国的影响相对有限。然而,中国轮胎企业已在全球进行产能布局,且集中在东南亚、欧洲、北美等地区,而这些地区的国家恰好是美国轮胎的主要进口来源国,所以该政策仍会对这些区域的轮胎出口产生影响。

  据相关部门近期调研:一方面,目前已有东南亚国家希望与美国协商降低或豁免关税。若协商成功,将有利于轮胎出口;反之,东南亚轮胎出口将面临高额关税,导致出口成本增加,价格竞争力下降,输美轮胎订单量可能大幅缩减,市场对轮胎的需求预期也会进一步降低。

  另一方面,美国对东南亚等多国征收高额关税,削弱了转口贸易通道,促使中国轮胎企业加速调整贸易流向,欧洲、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市场将成为新的主要流向地,这无疑会加剧国际市场竞争。同时,中国轮胎企业的海外产能布局也会受到影响,已投产产能的订单利润空间可能被压缩,甚至可能出现产能转移的情况;对于计划新建或拟投建产能的轮胎企业,项目暂停或暂缓的可能性较大。此外,在国内轮胎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出口受阻可能会使企业转向内销,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竞争,对轮胎价格和企业盈利能力造成冲击。

  在这样的形势下,国际轮胎市场将加速重构。需求压力增大,会影响全球原材料产品的需求预期,进而导致原材料价格承压下行。美国对华关税政策虽然在短期内会引发商品市场的剧烈波动,但从长期来看,必然会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