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20
近年来,中国新茶饮行业在国内消费市场持续升温的同时,凭借产品创新与文化特色,逐步成为全球饮品市场的新兴力量,从早期“试水”探索迈向规模化、战略化出海新阶段,同时也面临供应链、合规与文化适配等多重挑战,正通过多维策略开拓全球市场。
一、出海历程:从“试水”到“战略升级”,门店扩张与区域布局深化
中国新茶饮出海始于2010年,CoCo都可、快乐柠檬等品牌率先小规模布局国际市场,完成初步探索;2018-2019年,随着供应链体系逐步成熟,行业迎来“出海元年”,多个头部品牌集中发力,掀起“新茶饮下南洋”热潮;如今,新茶饮出海已从早期的谨慎尝试转向主动“弄潮”,形成“东盟筑基、欧美破圈”的战略布局——东盟市场凭借文化与区位优势成为核心阵地,欧美市场则通过差异化产品实现品牌突破,全球门店扩张速度显著加快。
二、核心市场:东南亚成出海首选,多重优势支撑发展
在多元化的出海目的地中,东南亚因契合新茶饮发展需求,成为品牌出海的“第一站”,核心优势体现在三方面:
消费群体适配:东南亚青年人口占比超50%,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与新茶饮年轻化的目标客群高度契合;
文化与场景兼容:当地茶饮文化与中国一脉相承,本土饮品在原料、饮用场景上与中式新茶饮兼容性强,降低市场教育成本;
政策与环境红利:RCEP框架下区域贸易自由化水平提升,供应链效率优化;同时热带气候催生全年冷饮需求,为新茶饮提供稳定消费场景。
从品类表现看,绿茶凭借规模化供应能力与高兼容性,成为新茶饮出海的核心原料。以东南亚市场为例,头部品牌通过绿茶基底产品切入本土需求,带动原料出口增长——2022-2023年蜜雪冰城在印尼门店井喷期间,中国绿茶对印尼出口量分别同比增长67.8%、77.2%,形成“门店扩张-原料出口”的联动效应。
三、出海挑战:供应链、合规与竞争压力凸显
尽管发展势头良好,新茶饮出海仍面临三大核心难题:
供应链韧性不足:茶叶、奶茶粉、包装材料等核心物资多依赖进口,不仅需承担高额运输与关税成本,还面临供应不稳定、品类选择受限等问题,影响门店运营效率;
目标市场合规成本高企:2025年东南亚加速推行塑料包装禁令,企业需改用可降解材料,推高包装成本;欧盟对茶叶农残检测指标达480项,且2025年3月新规进一步提高标准,企业需额外投入检测费用与工艺调整成本;
文化适配与竞争瓶颈:不同区域消费者口味差异显著(如欧美偏好有机健康、东南亚偏好浓郁甜口),产品本土化研发难度大;海外消费者对中国新茶饮品牌认知度仍需积累,同时还需应对国际品牌与本土品牌的双重市场挤压。
四、破局策略:从供应链、文化到合规,多维度筑牢出海根基
针对上述挑战,新茶饮行业正通过三大方向主动破局:
强化供应链韧性:在海外核心产区建立“企业+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如在越南布局百香果种植基地),降低原料进口依赖;建设区域供应链中心,辐射周边国家,压缩运输成本,提升供应稳定性;
推动文化融合与本土化:加大产品研发适配性,根据目标市场口味调整配方;依托“国际茶日”等节点,在海外举办茶文化节、茶艺体验等活动,传播中国茶文化,降低品牌认知门槛;
借力政策应对合规风险:依托政府搭建的出口合规服务平台,获取欧盟有机认证、美国FDA注册等专业支持,降低认证成本;通过跨部门专家团队跟踪目标国法规动态,提前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五、未来展望:从门店扩张到产业共同体,新茶饮成文明交流桥梁
随着RCEP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与“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国新茶饮出海有望突破单一门店扩张模式,通过原料贸易、技术输出、文化授权等多元形式,构建“全球茶园—中国创新—本地消费”的产业共同体。未来,融合东方茶文化与全球风味的新茶饮,将不仅是饮品消费选择,更有望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文化载体,在全球市场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