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9-02
9月1日,厦门自贸片区正式发布《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海上货物运输合同范本》(下称《厦门锂电运输合同》)。作为全国首个针对集装箱锂电池储能系统海上运输的专项合同文本,该范本填补了当前锂电池储能系统海运出口领域缺乏统一规范合同的空白,将帮助行业上下游进一步明确职责边界、凝聚合作共识,推动锂电池产业在“出海”过程中实现安全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此前,集装箱锂电池储能系统因价值高、能量密度大,在海运出口时不仅存在热失控安全风险,还常因承托双方责任划分模糊、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给企业跨境运输带来困扰。为破解这一行业痛点,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厦门海事局、厦门港口管理局牵头,联合法律专业机构、锂电生产企业、高校等多方力量共同研发该合同范本,通过清晰界定运输链条中各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为企业签约提供明确指引,有效降低沟通磋商成本。
厦门市律师协会副会长林洪伟(范本起草参与方)介绍,该合同范本的核心优势在于两点:一是精准聚焦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这一特定品类,避免通用合同的适配性不足问题;二是整合了产品技术规范、应急处置流程、定损检验标准、保险理赔细则及纠纷解决方式等多维保障内容,能显著减少运输环节的法律争议与操作风险。
事实上,厦门港在锂电池海运领域已积累深厚经验:2022年7月率先启动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批量混载海运出口试点,2024年初推出全国首份该品类海运指南,2025年初推动全国首部锂电池海运安全行业标准落地。此次发布的合同范本,与前期形成的安全指南、行业标准形成“技术+法律”的配套体系,将进一步助力厦门打造全球锂电池海运核心枢纽,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范本在争议解决方面进行了创新:明确争议解决地为厦门,打破传统单一海事诉讼模式,提供调解、仲裁、诉讼三种可选路径;同时引入国际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厦门代表处、海丝国际仲裁促进中心等专业机构,依托海丝中央法务区的“一站式”法律服务资源,帮助企业高效处理跨境纠纷,吸引更多国际合作伙伴选择厦门作为贸易中转节点。
后续,该合同范本将通过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中国船东协会在全国锂电及物流行业推广应用。相关方还将结合企业实际运输案例,持续优化条款内容,推动产业端与运输端深度协同,构建职责清晰、流程规范、安全高效的锂电海上运输生态。
宁德时代物流部总经理龙静表示,统一的合同范本为企业带来多重价值:既减少了因条款模糊引发的纠纷,帮助企业系统识别和规避风险;又通过标准化流程简化交易环节,提升物流链协同效率、降低综合成本,进而增强厦门港及国内锂电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作为厦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方向,新能源产业近年出口表现亮眼。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福建省锂电池出口额达635.68亿元,居全国首位;其中厦门港出口量突破2万标箱,占全省出口总量的96%,成为名副其实的锂电池海运枢纽。自2022年以来,经厦门港出口的集装箱式锂电池累计产值约90亿元。随着该合同范本的推广应用,厦门有望进一步强化在“一带一路”海运网络中的规则影响力,巩固并提升全球贸易关键节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