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企出海势头劲,“浙江制造”联通全球显担当

2025-09-30

  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鲜明标识,在外贸赛道上同样表现亮眼。依托灵活的市场布局策略与持续的技术创新突破,浙江民营企业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始终是推动全省外贸稳量提质的核心力量。

  据海关统计数据,今年前8个月,浙江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突破3万亿元大关,达3.02万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规模达2.41万亿元,同比增长8.7%,在同期浙江外贸总值中的占比攀升至82%,进一步巩固了外贸“主力军”地位。

  市场拓展:新兴区域成增长新引擎

  近日,顾家家居一批定制沙发成功发往埃及市场。该企业海外业务运营中心杭州物流负责人许磊介绍,在海关部门的政策指导与服务支持下,企业在稳住欧美等传统市场份额的同时,全力开拓新兴市场,今年前8个月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额实现同比翻倍。这一案例,正是浙江民营企业积极拓宽出口渠道的缩影。

  为帮助企业应对国际经贸环境变化,杭州海关持续优化服务机制,通过“关长送政策上门”“关企直通车”等形式,及时传递外贸新政、解读自贸协定优惠条款,助力企业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市场拓展成效显著:今年前8个月,浙江民营企业对东盟、非洲市场进出口额分别达4596.5亿元、2604.9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6.2%、10.0%;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规模达1.78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占全省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的50%,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重要动力。

  产品升级:“新三样”引领高端化突破

  在扩大市场版图的同时,浙江民营企业加速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转型。不久前,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捷能科技,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交申请后,迅速获得钱江海关审批通过的电子证单,一批储能锂电池随即顺利运抵口岸并发往南非。“线上申请、线上领证,全程不用跑现场,效率比以前高多了。”该公司销售负责人黄昌明说道。

  钱江海关借助信息化技术优化电子证单办理流程,企业线上提交材料后可实时查看办理进度,审核通过后直接下载电子证书,实现“零纸质材料、零现场跑动”的高效通关。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成为外贸增长新亮点。杭州海关针对浙江“新三样”出口特点,推出精准帮扶举措,助力产品打开国际市场。今年前8个月,浙江“新三样”产品出口额达837.7亿元,同比增长17%;工业机器人出口额更是同比大涨50.3%,凸显浙江智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主体活力:专精特新释放发展潜能

  庞大且富有活力的经营主体,是浙江外贸稳健发展的坚实基础。今年前8个月,浙江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数量达10.9万家,其中一批专注细分领域、创新能力突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成为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杭州市萧山区的科百特过滤器材有限公司,便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典型代表,其核心产品“中空纤维膜”是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O)的关键原材料。今年上半年,欧洲某知名医疗设备企业看中该公司的技术实力,提出长期采购合作意向,但要求采用“境外来料加工+成品复出口”的加工贸易模式。“我们之前没接触过加工贸易,面对这样的大订单,一开始确实没头绪。”公司进出口部门负责人袁小兰坦言。

  杭州海关了解到企业需求后,主动上门提供指导,详细讲解加工贸易的业务流程、监管要求,协助企业完成系统对接、数据备案,并明确商品归类、单耗标准及进出口口岸等关键事项,帮助企业快速搭建起加工贸易运营体系。“从零基础到顺利交付首批产品,海关的指导帮了大忙。”袁小兰表示。7月初,该公司完成加工贸易手册设立,当月月底便将第一批产品发往欧洲。

  目前,浙江开展外贸业务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已超千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这些企业大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具备较强竞争力,是推动“浙江制造”向“浙江智造”转型的重要力量。今年前8个月,浙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出口额达653亿元,同比增长9.9%,增速较全省进出口平均水平高出4.4个百分点,为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