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征关税引发连锁反应,亚太多国贸易承压面临格局重构

2025-10-22

  美国近期实施的加征关税政策,正对亚太地区贸易生态产生显著冲击,尤其对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经济体造成较大影响,推动区域贸易格局加速调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新发布的《颠覆、多元化与分化》报告指出,越南与柬埔寨成为这一冲击下的典型代表,可能是亚太地区受影响最严重的经济体——两国出口预计分别萎缩19.2%和23.9%,远超亚太地区6.4%的平均萎缩幅度,其长期依赖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挑战。

  作为长期以出口为经济重要支柱的国家,越南对美贸易依赖度居高不下,数据显示,越南36.6%的出口商品流向美国市场,且集中在服装、鞋类、电子产品等领域。然而,这些产业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环节,产品附加值有限,且市场可替代性较强。此次美国将对越平均关税从近乎零的水平提升至约20%,直接导致越南出口成本大幅增加,产品在美市场的价格竞争力被严重削弱。尽管越南在电子产品领域具备一定竞争优势,部分半导体产品还因美国供应链豁免政策未受直接冲击,但整体出口结构仍显单一。报告特别提到,越南对美出口中,家具、纺织品等品类虽在美国市场占据一定份额,但“难以替代却竞争力有限”,在全球范围内缺乏显著优势,短期内难以快速转向其他市场。

  相比之下,柬埔寨面临的贸易压力更为严峻。该国对美贸易依赖度在全球处于高位,58%的出口依赖美国市场,而其出口主力——服装、鞋类、旅行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恰好是美国加征关税的重点领域。报告预测,柬埔寨对美出口将下滑23.9%,这一降幅相当于其总出口规模的三分之一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柬埔寨工业基础薄弱,出口商品本土附加值低,且出口企业以外国投资为主,本土企业规模小、技术能力有限,短期内难以实现产品升级或开拓新市场。尽管柬埔寨政府尝试通过税收减免、关税优惠等政策吸引多元投资,但当前全球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为外资流入增添了更多变数。

  除越南、柬埔寨外,亚太地区部分太平洋岛国和南亚经济体的贸易韧性同样较弱。例如,斐济出口以糖和服装为核心,预计出口将下跌19.6%;斯里兰卡的纺织品与茶叶产业受冲击明显,出口预计下降15%。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经济规模小、出口结构单一、市场集中度高的问题,且缺乏应对外部贸易冲击的政策空间与财政支撑能力,在此次关税调整中更显脆弱。

  面对复杂的贸易环境,报告为受影响国家提出“对外适应+对内强化”的双轨应对方向,不少国家已开始探索具体举措。在对外适应层面,拓展多元市场成为首要任务:越南正积极加强与韩国、欧盟等经济体的合作,通过破除关税及非关税壁垒,推动区域供应链整合;柬埔寨则试图借助欧盟“除武器外一切商品”(EBA)倡议待遇,扩大对欧出口规模,缓解对美市场的依赖。不过,这些努力不仅需要时间积累,还受限于各国自身产业基础与外部市场准入条件。

  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重要应对路径。东盟内部贸易与投资流动的加强,为成员国提供了一定的缓冲空间——马来西亚正着力打造半导体与数据中心枢纽,新加坡则通过强化金融与科技服务巩固区域节点功能。但东盟内部仍存在非关税壁垒、基础设施差距等问题,需要更高水平的政策协调与资源投入才能有效突破。

  在对内强化方面,提升产业附加值成为关键突破口。越南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企业布局高科技行业;柬埔寨则计划通过设立特别经济区,吸引更多元化投资,推动产业升级。但两国在人才培养、研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短板,仍是产业转型的主要障碍。同时,强化社会保障体系也被提上日程:越南修订《劳动法》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柬埔寨通过“IDPoor”计划向弱势家庭提供现金补贴。不过,这些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与资金规模仍有不足,难以完全应对可能出现的大规模失业与经济波动。

  事实上,越南与柬埔寨的贸易困境,正是亚太地区贸易格局重构的一个缩影。在全球经济碎片化加剧、政策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高度依赖外部单一市场的经济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能否构建更具深度的产业链、拓展多元市场、制定前瞻性政策,成为这些国家抵御外部冲击的关键。对于越南、柬埔寨等国而言,唯有通过结构性改革、深化区域合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中找到稳定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