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9-08
央视网消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8日上午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司法行政工作,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司法部部长贺荣在会上介绍,五年来,办理涉外仲裁案件1.6万件,标的额达到7300亿元,其中2024年受理4400多件、标的额近2000亿元,与202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00%和136%,我国已逐步成为面向全球的国际商事仲裁优选地。
仲裁是国际通行的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在服务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22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海南开展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试点以来,成效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共有仲裁机构285家,仲裁员6万多名,其中境外仲裁员3400多名。2024年,全国共办理涉外仲裁案件4373件,涉外标的额1978亿元,为促进国际经贸往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涉外仲裁案件量质齐升的背后,是我国仲裁体系不断完善、仲裁服务持续优化的成果。近年来,各地仲裁机构积极创新,如北京构建起仲裁同心圆、联合体、生态圈,初步形成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优选地;上海推动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出台,2024年全市仲裁机构受理涉外案件量和标的额分别较2022年增长61%和66%,亚太仲裁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广东积极推进广州、深圳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2024年广州、深圳两家仲裁机构涉外案件争议金额占全国30%,受案争议金额持续位居全国和全球前列。
此外,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试点地区的八家仲裁机构积极革新,引入在线仲裁、紧急仲裁员等先进机制,加强与国际仲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国际仲裁论坛、签署合作备忘录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试点地区还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创新仲裁发展制度,如北京市实施“54321”行动战略打造“北京样板”;上海市在海事海商、金融证券期货等领域制定专业领域争议解决规则;广州仲裁委员会首创互联网仲裁“广州标准”;海南在自贸港探索开展临时仲裁等。
未来,我国将继续深化仲裁行业对外开放,在引入国际高水平仲裁机构、吸引国际专业人才的同时,推动有实力的仲裁机构“走出去”,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商事仲裁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更好地服务于国际经贸往来与经济全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