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13
随着智能家居在国内消费市场的渗透率持续提升,家居生活场景正迎来智能化转型浪潮。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6至2023年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从2608.5亿元攀升至6515.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稳定在10.28%;若按此增长趋势推算,到2030年这一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36万亿元。在智能家居的细分领域中,智能床正逐步突破“小众尝鲜”的定位,成为越来越多家庭改善睡眠质量的选择,推动“睡眠经济”释放新的增长动能。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智能床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5-2032年)》指出,2023年我国智能床市场规模已达30亿元,同比增长11.73%,其中普通家用场景的智能床占比过半,达到59%。这一数据背后,是“睡眠消费”升级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消费者对睡眠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愿意为具备健康功能的智能产品支付溢价,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则为智能床功能创新提供了支撑,两者共同推动智能床从概念走向实用。
从市场需求与产品演进的联动来看,智能床的功能边界正持续拓展。回溯2022年北京冬奥会,智能床凭借电动升降、角度调节等基础功能走进公众视野;如今,随着技术融合加深,智能床已集成睡眠监测、智能按摩、呼吸心率预警等多元化功能,部分产品还能接入全屋智能生态,实现与灯光、空调、窗帘等设备的联动控制。例如,部分高端智能床可通过内置传感器实时捕捉用户睡眠过程中的翻身、呼吸频率等数据,生成睡眠质量报告;当监测到用户打鼾时,还能自动微调床体角度,帮助改善呼吸通畅度,这些功能升级精准匹配了消费者对“健康睡眠”的深层需求。
旺盛的市场需求也吸引了多领域企业入局,形成“群雄逐鹿”的竞争格局。一方面,科技企业与家电巨头纷纷跨界布局,如麒盛科技凭借技术研发优势深耕智能床赛道,海尔智家则依托智能家居生态资源推出一体化睡眠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传统家居品牌也加速智能化转型,梦百合、丝涟、芝华仕等品牌在保留床垫材质研发优势的基础上,融入智能控制系统,抢占市场份额。其中,慕思与鸿蒙智选的合作案例颇具代表性——双方自2022年开启合作,历经三年技术打磨,于2025年9月推出鸿蒙智选慕思智能床,这款产品不仅实现左右六区独立调节的精细化控制,还创新采用“拍一拍”交互方式,用户轻拍床沿即可启动预设模式,同时联动卧室灯光、空调等设备调节至适宜状态,将睡眠场景的智能化体验提升至新高度。
“传统床垫属于低频消费产品,消费者更换周期通常在5至10年,而智能床兼具科技属性与消费电子特性,产品形态和盈利模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慕思智慧睡眠销售管理高级总监王磊表示,家居智能化是不可逆的趋势,慕思早在多年前就开始布局智能睡眠领域,未来计划将业务重心从“产品销售”向“服务输出”延伸,逐步增加睡眠管理服务、健康数据咨询等衍生服务的收入占比,构建“产品+服务”的双增长曲线。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行业快速发展,国家层面的标准化建设也同步推进,为市场规范发展保驾护航。2025年8月1日,我国首部智能床国家级技术规范《智能床》(GB/T 45231-2025)正式实施,该标准由全国家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480)归口制定,从安全性、功能性、信息交互三个维度对智能床产品提出明确要求,填补了行业长期缺乏统一技术依据的空白。此外,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还批准发布《智能床垫》(GB/T 46272-2025)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起实施,进一步完善智能睡眠产品的标准体系。
为满足更高的品质要求,企业在产品测试与品控环节投入显著增加。以鸿蒙智选慕思智能床为例,其测试项目从传统智能床的200-300项增至近900项,仅认证测试成本就增加超百万元。这种“苛刻”的品控体系,既保障了产品可靠性,也推动行业整体质量水平提升。
从产业链视角来看,智能床行业正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展的生态格局。上游环节,MCU芯片、高精度传感器、静音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为智能床功能创新提供支撑;中游的生产企业则聚焦产品集成与用户体验优化,通过模块化设计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下游渠道端,除传统家居卖场外,体验店、线上旗舰店以及智能家居场景店成为重要销售载体,同时企业更加注重售后服务与用户数据安全,将其作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业内人士预测,未来几年智能床市场将保持两位数增长,一方面会加速向大众家庭渗透,通过性价比提升覆盖更多消费群体;另一方面,在高端市场将探索“健康管理+睡眠服务”的商业模式,例如结合用户睡眠数据提供个性化健康建议、对接医疗健康平台实现慢病管理等。随着消费需求、技术创新与标准规范的持续赋能,智能床有望成为“睡眠经济”的核心增长极,推动家居产业向更高质量、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