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24
当马来西亚帕斯科普纸业在2025年8月宣布永久停产,北美计划关停230万吨瓦楞纸板产能,这场席卷全球的纸业危机已从局部震荡演变为系统性重构。中国造纸业的产能扩张浪潮与海关新政的双重冲击,正彻底改写全球纸浆贸易版图,将行业推向“生死决战”的十字路口。
一、中国产能扩张:狂欢后的结构性困局
中国造纸业的扩张神话曾以“五年翻番”的速度改写全球产能格局。在“中国制造”战略引导与融资支持下,新建工厂将就业目标置于盈利之上,即便市场疲软仍持续生产,叠加俄罗斯廉价石油与化学品带来的成本优势,行业产能在尖端技术加持下迅猛增长。但扩张狂欢背后,结构性失衡的隐患早已埋下。
如今,这场以“满足内需”为起点的扩张,已演变为全面过剩的困局。华安证券数据显示,中国造纸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普遍低于55%,文化纸因数字化冲击持续萎缩,白卡纸扩产后需求乏力,即便是刚性需求的生活用纸,产能增速也远超消费增长。瓦楞纸、箱板纸等主要纸种库存逼近五年高点,开工负荷率持续低位运行,行业陷入“开工率下滑与库存高企”的双重困境,正式步入周期底部。
产能过剩的代价不仅限于市场,更暗藏资源与环境风险。国内木纤维短缺迫使企业依赖进口,越南人工林等“可疑纤维来源”引发全球供应链对可持续性的质疑;而工厂为维持利用率“赔本生产”的模式,更让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持续攀升,为政策调控埋下伏笔。
二、全球贸易重构:中国过剩产能的“蝴蝶效应”
当国内市场无力消化巨量产能,中国造纸企业将目光投向全球,过剩产能的“溢出效应”正引发连锁反应。低价纸品洪流冲击亚太、欧洲及拉美市场,本土生产商被迫退守细分领域,而传统纸浆出口大国则面临贸易路线的根本性改写。
北美市场首当其冲,2025年第一季度对中国瓦楞纸板出口降幅高达40%,被迫计划关停230万吨产能以缓解供需失衡。北欧纸浆巨头则不得不重新规划全球布局,寻找替代中国的新市场。更具戏剧性的是东南亚市场的分化:越南因淘汰100万吨落后产能陷入供应紧张,紧急推进四条新生产线建设;而马来西亚在新增310万吨产能后迅速过剩,价格下跌与废纸原料涨价的双重挤压下,亚洲荣誉纸业等多家企业接连停产,成为中国产能外溢的“次生灾区”。
行业共识已逐步形成:中国造纸业必将迎来整合浪潮,低效小企业的退出将成为必然。华安证券指出,在“反内卷”与供给侧改革推动下,落后产能出清有望重构供需平衡,为行业盈利回升创造空间。但在此之前,全球市场仍将承受产能过剩的持续冲击。
三、新政冲击波:再生纸贸易链的“生死考验”
如果说产能过剩是慢刀子割肉,那么中国海关的新规则是突如其来的“快刀”。2025年10月9日,海关总署要求进口商必须申报再生纸浆的“干法/湿法”生产工艺,这一看似简单的要求,正精准击中全球再生纤维贸易的“七寸”。
这一政策的出台并非偶然。自2021年中国全面禁止固体废物进口后,“洋垃圾伪装再生纸浆”的案件屡禁不止。英国曾有60%再生纸直供中国,禁令后转而通过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加工中转——2024年前8个月,这两国向中国出口再生纸浆超260万吨,形成了“英国废纸→东南亚加工→中国进口”的灰色链条。
新规直接切断了这条链条的命脉。湿法工艺通过清洗、打浆实现深度净化,而干法仅为粉碎压缩,极易暗藏污染物与违禁品。业内预判,东南亚大量干法加工的再生纸浆将面临滞港、拒收风险,中国对英国原产纤维的需求可能骤降。更雪上加霜的是,政策出台恰逢黄金周后,港口与海关产能尚未完全恢复,额外的申报与检验要求进一步加剧了物流积压与成本飙升。
四、行业终局:在阵痛中寻找新平衡
纸浆价格较去年近乎腰斩的现实,成为全球纸业困境的最佳注脚。中国产能过剩的“存量博弈”与再生纸政策的“增量冲击”,正迫使全行业重新思考生存逻辑。
对中国企业而言,单纯依赖规模与成本的竞争模式已难以为继,技术升级与效率提升成为破局关键;对东南亚中转国来说,亟需升级加工工艺以适应中国标准,否则将失去中间枢纽地位;对欧美传统玩家而言,这既是市场份额被侵蚀的危机,也是布局高端市场、抢占可持续发展话语权的机遇。
这场全球纸业的“生死战”,本质上是产业周期、资源约束与政策调控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当扩张的狂热退去,唯有那些能平衡效率、成本与环保的企业,才能在重构后的全球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中国,这位搅动全球市场的“关键玩家”,其产能整合与政策走向,仍将是决定行业未来的核心变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