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13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申报的“新疆昌吉棉花产品碳足迹标准化试点”项目正式获批。作为新疆棉花碳排放领域的首个标准化试点,该项目的落地不仅填补了区域棉花低碳发展的标准空白,更有望为全国棉花产业绿色转型提供“新疆方案”,为棉花碳汇市场化“变现”奠定关键基础。
新疆作为我国棉花产业的“压舱石”,产量占全国90%以上,在保障国家棉花供给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但长期以来,棉田生产中存在的水肥投入偏高、碳排放强度较大、资源利用效率不足等问题,既制约着产业可持续发展,也使新疆棉花在国际低碳贸易规则下面临竞争力考验。随着国内“双碳”目标深入推进,以及全球市场对低碳产品的要求日趋严苛,建立一套覆盖“田间到产品”的全链条碳核算体系,已成为新疆棉花产业突破发展瓶颈的迫切需求。
此次获批的试点项目,是科研团队历时三年攻关的成果,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王占彪研究员领衔的团队主导推进。项目精准聚焦产业痛点,确立了三大核心攻关方向:其一,构建覆盖棉田全生命周期的碳监测与核算标准体系,通过精准量化种植、管理、采收等各环节的碳足迹,为碳排放管控提供科学依据;其二,研发水肥精准调控、秸秆还田与生物炭固碳等关键技术,形成“抑排—增汇—提效”三位一体的综合技术标准体系,从技术层面破解高碳排难题;其三,建立绿洲棉田碳核算模型,结合区域生态特点评估减排潜力,为不同产区制定差异化低碳生产策略提供支撑。
在技术路径中,棉秆的高效利用成为实现碳汇提升的关键突破口。王占彪解释,棉花碳汇的核心在于纤维产量提升与棉秆资源化利用的双重发力。传统棉秆还田虽能改善土壤,但易引发病虫害传播,而经高温处理后的棉秆还田模式,不仅能显著增强土壤固碳能力,还能改良新疆普遍存在的盐碱地问题。实验数据显示,长期棉秆还田可使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提升63.38%,同时降低有机碳累积矿化率,而精准的炭化还田技术更能减少约25%的氮肥使用量,实现减排与增产的协同增效。
更具产业价值的是,试点项目为棉花碳汇的市场化转化打开了想象空间。2024年3月全国首单农业碳汇交易的顺利完成,已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这意味着,未来新疆棉花产业将形成“传统销售+碳汇收益”的双重价值体系——棉农不仅能通过出售棉花获得收益,还可凭借棉田固碳量参与碳汇交易,开辟稳定的增收新渠道。这种价值重构,将彻底改变棉花产业“单靠产量创收益”的传统模式,推动产业从“追求高产”向“绿效并重”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
从区域发展视角看,该试点与新疆“八大产业集群”建设及工业能效提升战略形成深度呼应。通过标准化手段推动棉花产业低碳化,既能优化棉花供应链与价值链,助力提高棉花就地转化率,也能为自治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王占彪表示,团队正围绕秸秆炭化、肥料优化、节水灌溉等关键技术持续深化研发,同步推进碳汇价值市场化转化路径的探索。随着试点项目的推进,新疆棉花有望凭借标准化的低碳标签,在国内外市场中构建新的竞争优势,为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多重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