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2
在全球渔业贸易的复杂棋局里,中国的狭鳕加工行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风云变幻以及全球渔业资源供需结构的深度调整,中国二次冻狭鳕产品对欧洲市场的出口之路,布满了荆棘与挑战。
价格困境:成本与市场的艰难博弈
俄罗斯,作为全球狭鳕资源的主要供应国,其狭鳕原料价格走势对中国加工行业影响深远。当下,俄罗斯25+(H&G)狭鳕原料价格居高不下,CFR价格在每吨1350-1420美元区间徘徊。这一高位价格的形成,有着多重因素交织。从捕捞端来看,近年来,受气候变化、渔业资源养护政策等影响,俄罗斯狭鳕捕捞量有所波动,部分海域捕捞作业难度增加,使得原料供应趋紧。同时,俄罗斯国内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优质狭鳕原料的国内需求也在上升,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市场供应紧张局面。
中国狭鳕加工企业长期依赖俄罗斯原料进口,面对如此高昂的原料成本,生产成本直线攀升。而在成品销售端,市场反馈却不容乐观。美国一次冻PBO(去皮、去骨)鱼片价格上涨幅度有限,未能与中国二次冻产品拉开足够价格差距。欧洲市场一直以来对价格敏感度极高,欧洲买家凭借其在全球渔业产品采购中的强大议价能力,试图将中国二次冻狭鳕价格压至3000美元/吨以下。然而,若下半年H&G原料价格突破1500美元/吨,按照成本传导机制,中国二次冻鱼片FOB价格需超过3300美元/吨,这让中国产品在价格竞争中优势渐失。在巴塞罗那展会上,围绕2025年下半年欧洲大额订单的价格谈判陷入僵局,便是这种价格矛盾的直观体现。买卖双方心理价位存在巨大落差,欧洲买家清楚市场上存在一定议价空间,而中国供应商则因成本压力难以大幅让步,双方陷入僵持,严重影响订单的敲定与贸易的推进。
市场结构之变:俄罗斯角色转换与中国困境
俄罗斯在全球狭鳕贸易市场结构中的角色转变,也给中国二次冻狭鳕出口欧洲带来冲击。一方面,俄罗斯加工厂对欧洲市场兴趣减弱。俄罗斯计划在今年扩大国内销售比重,将更多优质渔业资源留在国内,以支持本国相关产业发展与民生消费。像RFC、Gidrostroy等主要生产商的新船,因尚未取得欧盟编号认证,出口能力受限,客观上减少了对欧洲市场的产品输出。另一方面,俄罗斯国内H&G价格甚至高于出口价格,这使得俄罗斯企业更倾向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对欧洲市场依赖度降低。过去,俄罗斯大量低价优质狭鳕原料供应,支撑着中国加工企业以低成本优势生产二次冻产品供应欧洲市场。如今,俄罗斯市场策略调整,中国加工企业面临原料供应紧张,且难以获得价格优势原料,产品成本降不下来,在欧洲市场价格竞争中愈发被动。
与此同时,全球狭鳕供应链上其他环节的变化也在挤压中国二次冻狭鳕的市场空间。2025年A季度,阿拉斯加PBO鱼片产量同比激增28%,达到50914吨,预计B季度美国东海岸PBO鱼片价格将上探至3800-3900美元/吨,美国产品在全球市场竞争力增强,与中国二次冻狭鳕形成直接竞争。而俄罗斯PBO鱼片虽保持在3000-3100美元/吨(不含税)水平,但由于俄罗斯自身市场策略调整,对中国加工企业原料供应的稳定性和价格优势都已大不如前。
中国二次冻狭鳕出口欧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原料端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端价格竞争激烈、市场结构变化,多重压力叠加,让中国狭鳕加工企业在欧洲市场的前景充满不确定性。若不能及时调整策略,如开拓新原料供应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优化市场布局等,中国狭鳕加工业恐将在这场全球渔业贸易格局调整中,面临长期利润压缩甚至订单大量流失的风险,亟待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与突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