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装备扬帆远航

2025-09-25

  在“海洋强国”战略的推动下,海工装备产业正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海关通过政策赋能、通关保障、风险防控等举措,助力海工装备加速“出海”,为中国向海图强提供坚实支撑。

  “政策包”赋能企业降本增效

  上海作为我国船舶制造的重要基地,是全球唯一集齐航空母舰、LNG运输船、大型邮轮这三颗船舶工业“皇冠明珠”的城市。上海海关用好保税加工等“政策包”,助力上海“智”造船舶走向全球。

  造船行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供应链管理面临资金占用高、流转效率低的问题。加工贸易保税监管模式下,造船企业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可暂缓缴纳关税和增值税,成品出口后再核销,税负成本更低,资金占用减少。这优化了生产要素分配,使更多资金流向技术研发环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025年前7个月,上海海关所属黄浦海关以加工贸易方式助力江南造船建成并出口船舶10艘,累计减少资金占用约3.6亿元。研发投入的增加带动江南造船实现多项技术突破,2025年8月1日,其首制的全球最大舱容的MARKⅢ薄膜型乙烷运输船正式开工。

  此外,黄浦海关针对大型船舶制造“周期长、金额大、料件多”的特点,创新监管模式,推进优化报核前申报单耗试点改革,将单耗申报环节后移,实施“单耗自核”改革,优化单耗计算方法,加快手册备案、变更审批速度,精简作业流程,助推企业缩短生产周期。江南造船得益于该模式,年均可减少变更手续40至50次,其自主设计研发的15000TEU双燃料集装箱船,创造了同系列试航周期最短纪录。

  建立预警监测机制防范风险

  黄浦海关建立了预警监测机制,实时关注造船行业动态,把握外部形势变化,第一时间对企业进行预警提示。该关还开展企业调研,了解企业手持订单量、新接订单量、交付量等重点数据,协助企业做好形势预判和应对方案。

  根据海关的预警提示,企业加速与船东的谈判协商,优化航线布局,规避高额运输成本,依托多元化市场,分散经营风险,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海关与企业的紧密联系,为中国造船业应对复杂国际形势提供了政策服务保障,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求变”的转型,有效应对化解风险挑战,持续推进全球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