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不开箱,安徽“新三样”出口更顺畅

2025-08-19

  位于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的派河港,作为江淮运河首座集装箱码头,八月烈日下,满载江淮轻卡的货船从这里启航,经长江抵达上海后运往全球。如今,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已成为安徽外贸出口的亮眼名片。

  “派河港当前货物以汽车和白色家电为主,‘新三样’占比约二成。”省派河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卫平介绍,港口已与大众、江淮、比亚迪、国轩高科、阳光新能源等企业建立常态化合作。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安徽全省出口“新三样”产品371.3亿元,同比增长67.8%,占全省出口总值的12%,外贸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的支撑。

  锂电池、储能柜等“新三样”产品多属于第九类危险品,其港口装卸需取得危险货物装卸经营许可。安徽地处内陆,以往货物需经出海口中转,中转过程中危险品申报、开箱等监管程序复杂。为适配新能源产业物流需求,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加快改革探索,创新推出第九类危险货物水路运输“水水中转”“一单制”“一箱制”等运输模式,以首创性、集成式改革助力外贸高质量发展。

  此前,合肥新能源及储能相关产品需先经公路运至南京、太仓、上海等地转运。为释放江淮运河黄金水道优势,解决“新三样”借港出运、多次中转的“梗阻”问题,合肥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港区一期码头成功取得第九类危险货物港口装卸作业资质。“‘水水中转’模式下,货物可从合肥派河港直接通过水运抵达出海口,相当于为合肥‘新三样’在‘家门口’新增了出海通道。”熊卫平说。

  针对第九类危险货物水路运输中重复申报、重复开箱的问题,合肥片区支持合肥交通运输局与上海海事局协同推进两地海事监管,优化长三角区域中转运输模式,创新“一单制”申报流程,打通“水水中转”堵点。“一单制”将以往两地重复申报合并为一次申报,企业仅需提交一次材料即可,且两地海事互认货物安全适运声明书与船舶申报单,无需在目的地二次申报,大幅减轻企业申报负担。

  此外,通过建立长三角海事执法监管协作机制,“新三样”危险货物装箱环节现场检查、船舶适载许可和货物适运报告办理结果实现长三角监管互认,显著提升出口时效。

  此次改革让合肥“新三样”危险货物的申报、船舶适载、货物适运等手续由“串联”变为“并联”,实现“全过程不开箱”。数据显示,企业货物出口单箱综合物流成本降低3000-5000元,再次拆装箱时间减少1-2天,较原公路运输模式,物流成本下降约15%。

  合肥片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新模式不仅为企业提效降本,更助力合肥“新三样”高效对接国际航运网络,提升合肥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吸引更多产业资源集聚。下一步,合肥片区将继续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高水平开放为引领,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畅通国际物流通道,为安徽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